健康百科

中醫養生調陰陽

萬物皆法于陰陽, 陰陽平衡才能身體健康, 那如何調陰陽呢?從飲食方面我們五味都不可太過;從藥物方面我們也是一樣, 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寒則熱之, 熱則寒之, 都是根據人體陰陽平衡的理論來調理的。 所以中醫養生治病調養都是根據陰陽平衡理論。

飲食調養, 五味皆全不偏倚

《呂氏春秋·盡數》云:“畢數之務在于去害。 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 五味充形, 則生害矣……故凡養生, 莫若知本, 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這些可以并作一句話, 就是你想長壽, 辛甘酸苦咸五味食品不能偏倚, 偏倚可能會招致疾病。 這些經文語言古樸, 但至今仍有養生保健的指導作用。

事物都有兩面性。 如酸的食品, 適當吃一點, 可以軟化血管, 防止或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 對心腦血管病有好處, 但吃得太多, 會增加胃酸, 久之可能引發潰瘍病。 咸的食品也一樣, 可以補充體內不可缺少的鈉離子,

但長期高鹽, 容易引發高血壓病,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限制食鹽用量, 建議每人每天不要超過6克鹽, 旨在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

中醫是經驗醫學, 也是平衡醫學。 說其經驗, 是從實踐中來, 又回到實踐中去的。 說其平衡, 是因為其指導思想就是平衡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救其本。 ”所以中醫的治病宗旨就是“平衡陰陽”, 給機體內、外造就一種和諧的環境。

養生保健, 同樣貫穿著“陰陽平衡”的指導思想。 如素體陰虛者, 容易生熱, 表現為心煩、失眠、多夢、盜汗等。 飲食方面就應多吃點龜、鱉、墨魚等補陰之品, 補陰則可降火(虛火)。 素體陽虛者,

容易生寒, 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多、陽事不舉等。 食療方面就應多吃點狗肉、羊肉等溫熱之品, 旨在回陽去寒。 前些日子有個病人來就診, 說患口腔潰瘍七八天了, 吃過西藥不頂用, 想開些中藥, 問我是否有效?我看了看說:“你是否橘子吃得太多?”“那還用說, 天天都吃”, 他說。 我告訴他, 橘子吃得越多, 口腔會爛得越厲害。 為什么呢?因為體內營養失去平衡。 你不用吃藥, 回去買些蘿卜, 買兩根排骨, 一塊燉湯喝。 過了兩天他特意跑來跟我說:“你這辦法還真靈, 回去后照你的辦法燉湯吃了, 很快就全好了。 ”“吃了”, “好了”, 看來是多么簡單的問題, 實際上貫穿著中醫“平衡、協調”的理念。

#p#副標題#e#

藥物調養, 協調陰陽保平安

藥物是因病而設的, 有是病用是藥, 這叫做“對癥下藥”。 中醫的用藥原則是協調陰陽, 補偏糾弊。 如《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說“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指的是用補虛瀉實的方法來糾正機體的虛、實之弊。 《素問·至真要大論》也說“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指的是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病,

用溫熱藥物治療寒病, 糾正機體的寒熱之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藥物來健身強體已成時尚。 但是, 也應遵循上述原則, 否則會適得其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指的是因為中氣虛而產生形體虛弱的人, 須用溫氣藥補養中氣, 使胃能消化, 脾能健運, 營養增加, 形體就會逐漸豐滿結實。 精不足指的是精髓空虛, 當補之以厚味、富有營養的動植物食品和藥品, 如何首烏、阿膠、龜膠或龜鹿二仙膠等, 使其精髓逐漸地充實。 俗話說得好, “一口吃不成胖子”, 需要一個過程方可達到平衡的目的。

這里要說明三點:

其一, 進補之前應進行“健康體檢”, 查清是否有隱匿性疾病。

如乙肝、隱匿性腎炎、“三高癥”(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等, 以免貽誤治療。

其二, 克服盲從, 不能跟潮流, 趕時尚, 別人買什么, 你也買;別人吃什么, 你也吃。 因為, 人的體質各有不同, 從中醫觀點來說, 有陰虛體質, 有陽虛體質, 有氣虛體質, 有血虛體質, 也有陰陽兩虛、氣血雙虧等各種不同的體質, 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其三, 不要跟著“廣告”走。 近兩年我陸續聽到、看到有不少人都在吃“六味地黃丸”, 為什么?因為商家做了廣告, 說是“六味地黃丸”補腎。 有人問我, “六味地黃丸能吃嗎”?我說為什么不能吃, 又不是毒藥, 吃了會起什么樣的作用, 就難說了。 因為中藥(不管是煎劑還是中成藥), 都有個“四氣五味”, 不辨寒、熱、溫、涼, 不辨陰虛陽虛, 盲目進補, 可能會適得其反。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陰的,肝、腎陰虛的人吃了自然有好處。不可能全國這么多人都是腎陰虛,有的根本就腎不虛,或者是腎陽虛的,吃了豈不是適得其反,自找麻煩嗎?

看過了從陰陽平衡理論來理解的中醫養生,你是不是明白了萬事不可過的道理呢?飲食不能偏頗,吃補藥的時候要根據體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以達到陰陽的平衡,身體的強健。

可能會適得其反。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陰的,肝、腎陰虛的人吃了自然有好處。不可能全國這么多人都是腎陰虛,有的根本就腎不虛,或者是腎陽虛的,吃了豈不是適得其反,自找麻煩嗎?

看過了從陰陽平衡理論來理解的中醫養生,你是不是明白了萬事不可過的道理呢?飲食不能偏頗,吃補藥的時候要根據體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以達到陰陽的平衡,身體的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