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調陰陽
萬物皆法于陰陽, 陰陽平衡才能身體健康, 那如何調陰陽呢?從飲食方面我們五味都不可太過;從藥物方面我們也是一樣, 虛則補之,
飲食調養, 五味皆全不偏倚
《呂氏春秋·盡數》云:“畢數之務在于去害。 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 五味充形, 則生害矣……故凡養生, 莫若知本, 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這些可以并作一句話, 就是你想長壽, 辛甘酸苦咸五味食品不能偏倚, 偏倚可能會招致疾病。 這些經文語言古樸, 但至今仍有養生保健的指導作用。
事物都有兩面性。 如酸的食品, 適當吃一點, 可以軟化血管, 防止或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 對心腦血管病有好處, 但吃得太多, 會增加胃酸, 久之可能引發潰瘍病。 咸的食品也一樣, 可以補充體內不可缺少的鈉離子,
中醫是經驗醫學, 也是平衡醫學。 說其經驗, 是從實踐中來, 又回到實踐中去的。 說其平衡, 是因為其指導思想就是平衡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救其本。 ”所以中醫的治病宗旨就是“平衡陰陽”, 給機體內、外造就一種和諧的環境。
養生保健, 同樣貫穿著“陰陽平衡”的指導思想。 如素體陰虛者, 容易生熱, 表現為心煩、失眠、多夢、盜汗等。 飲食方面就應多吃點龜、鱉、墨魚等補陰之品, 補陰則可降火(虛火)。 素體陽虛者,
#p#副標題#e#
藥物調養, 協調陰陽保平安
藥物是因病而設的, 有是病用是藥, 這叫做“對癥下藥”。 中醫的用藥原則是協調陰陽, 補偏糾弊。 如《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說“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指的是用補虛瀉實的方法來糾正機體的虛、實之弊。 《素問·至真要大論》也說“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指的是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病,
這里要說明三點:
其一, 進補之前應進行“健康體檢”, 查清是否有隱匿性疾病。
其二, 克服盲從, 不能跟潮流, 趕時尚, 別人買什么, 你也買;別人吃什么, 你也吃。 因為, 人的體質各有不同, 從中醫觀點來說, 有陰虛體質, 有陽虛體質, 有氣虛體質, 有血虛體質, 也有陰陽兩虛、氣血雙虧等各種不同的體質, 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其三, 不要跟著“廣告”走。 近兩年我陸續聽到、看到有不少人都在吃“六味地黃丸”, 為什么?因為商家做了廣告, 說是“六味地黃丸”補腎。 有人問我, “六味地黃丸能吃嗎”?我說為什么不能吃, 又不是毒藥, 吃了會起什么樣的作用, 就難說了。 因為中藥(不管是煎劑還是中成藥), 都有個“四氣五味”, 不辨寒、熱、溫、涼, 不辨陰虛陽虛, 盲目進補, 可能會適得其反。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陰的,肝、腎陰虛的人吃了自然有好處。不可能全國這么多人都是腎陰虛,有的根本就腎不虛,或者是腎陽虛的,吃了豈不是適得其反,自找麻煩嗎?
看過了從陰陽平衡理論來理解的中醫養生,你是不是明白了萬事不可過的道理呢?飲食不能偏頗,吃補藥的時候要根據體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以達到陰陽的平衡,身體的強健。
可能會適得其反。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陰的,肝、腎陰虛的人吃了自然有好處。不可能全國這么多人都是腎陰虛,有的根本就腎不虛,或者是腎陽虛的,吃了豈不是適得其反,自找麻煩嗎?看過了從陰陽平衡理論來理解的中醫養生,你是不是明白了萬事不可過的道理呢?飲食不能偏頗,吃補藥的時候要根據體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以達到陰陽的平衡,身體的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