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樟腦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樟腦的功效與作用

樟腦(camphor)化學名為莰酮-[2], 分子式為C10H16O, 分子結構為立體結構。 由樟樹木片用水蒸氣蒸餾所得的精油, 系白色晶體。 根據原料和加工方法, 有天然樟腦和合成樟腦兩種。

概況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樟腦出韶州、漳州, 狀似龍腦, 色白如雪, 樟樹脂膏也。 ”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後, 樟腦業開始傳入臺灣。 1863年起樟腦行銷國外, 臺灣樟腦由此聞名世界。 隨著賽璐珞工業的迅速發展, 天然樟腦供不應求。 20世紀初德國首先以松節油中的蒎烯為原料進行樟腦的工業合成研究。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生產合成樟腦。

世界樟腦年消耗量約 1萬噸。 國際貿易量每年約0.7~0.8萬噸。 中國每年出口量約占世界總貿易量的一半。

性質 樟腦結晶體呈粒狀、針狀或片狀;無色或白色;具粘性, 可壓制成半透明團或塊。 加少量乙醇、氯仿或乙醚後易研碎成細粉。 易昇華, 有特殊香氣, 刺鼻。 味初辛、後清涼。 燃燒時能發生有光的火焰並有濃黑煙。 能溶於多種有機溶劑, 如二硫化碳、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等。 極易溶於氯仿、乙醚和乙醇。 微溶于水〔1:598(14~17℃)〕。 天然樟腦大多為右旋體。 罕見左旋體和外消旋體, 合成樟腦一般為外消旋體。

生產 天然樟腦和合成樟腦的生產方法如下述。

天然樟腦 中國宜於提取天然樟腦的樹種主要有:①樟樹。 又名香樟, 是提煉樟腦、樟腦油最重要的樹種。

就所含樟油成分又可分為3個類型:本樟(含樟腦為主), 芳樟(含芳樟醇為主)和油樟(含桉葉油素和松油醇為主)。 ②猴樟 (Cinnamomum bodinieri)。 ③雲南樟(C.glanduliferum)。

樟腦由粗樟腦精製而成。 粗樟腦通常在冬季加工用50年生以上樟樹樹幹和根為原料, 削成薄片後在木甑中隔水蒸餾, 樟腦和樟腦油隨水蒸氣餾出, 冷凝所得白色晶體為粗樟腦, 油狀液體為樟腦油。 總得率2.0~2.5%。 粗樟腦精製有吹風昇華法和連續分餾昇華法兩種方法。 中國以吹風昇華法為主。 粗樟腦先經離心機除去油和水, 放入昇華鍋熔融、昇華, 樟腦蒸氣隨鍋頂吹入的空氣一起引入第1昇華室, 控制冷卻溫度得粉狀結晶成品。 隨後進入第2、第3昇華室的餾分, 因控制溫度較低, 沸點低於樟腦的水分和油分隨同少量樟腦蒸氣在此冷凝結晶,

為樟腦粗品(含油水 8%以上), 需重新昇華精製。 中國天然精製樟腦有粉狀和塊狀兩種。 品質符合各國藥典規格:熔點174~179℃, 比旋度[a]厙+41°~+43°(20%於乙醇中), 不揮發物0.05%以下, 水分符合1克加石油醚10毫升澄清溶解。

樟腦油主要由各種萜類化合物組成。 一般用多塔式連續減壓精餾, 結合冷凍、昇華等工藝制得精製樟腦和各種香精油(如桉葉油素、芳樟醇、松油槨、黃樟素)以及副產品(如白樟油、紅樟油、藍樟油)。

合成樟腦 優級松節油減壓分餾所得a-蒎烯, 用偏鈦酸催化劑異構成莰烯。 經分餾所得的純莰烯(凝固點在44℃以上)用冰乙酸等酯化成乙酸異龍腦酯。 分餾提純至含酯量達95%以上, 用約45%濃度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和適量二甲苯加壓皂化,

反應完畢再加入適量二甲苯作溶劑, 靜置分層, 分離去乙酸鈉後, 水洗至中性, 得異龍腦二甲苯溶液。 以堿式碳酸酮[CuCO3·Cu(OH)2]為催化劑, 在180℃使異龍腦脫氫並蒸去二甲苯, 最後於212℃進行吹風昇華制得合成樟腦。 中國合成樟腦的規格分工業級和藥用級兩類。 工業級樟腦粉規格為熔點 165℃以上, 含腦量96%以上:藥用級能符合各國藥典規格。

用途 樟腦用於製造賽璐珞和攝影膠片;無煙火藥製造中用作穩定劑;醫藥方面用於製備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十滴水、人丹)和複方樟腦酊等。 能防蟲、防腐、除臭, 具馨香氣息, 是衣物、書籍、標本、檔案的防護珍品。 天然樟腦純度高、比旋度大, 在醫藥等方面的特殊用途難於用合成樟腦完全代替。

理化常數

國標編號 41536

CAS號 76-22-2

中文名稱 2-莰酮

英文名稱 Camphor;2-Camphanone

其它名稱 韶腦, 潮腦, 腦子, 油腦, 樹腦

分子式 C10H16O

分子量 152.23

熔點: 180℃

沸點: 204℃

密度 相對密度(水=1)0.99 ;相對密度(空氣=1)5.24 穩定性 穩定

危險標記 8(易燃固體)

外觀與性狀 無色至白色半透明塊狀或粉末, 有樟木氣味

蒸汽壓 0.05kPa/24℃

閃點: 65.6℃

溶解性 微溶于水, 溶於乙醇、醚、氯仿、二硫化碳、油類等多數有機溶劑

主要用途 用於製造賽璐珞、化學漆、照相軟片、炸藥、香料、殺蟲藥、醫藥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樟腦蒸氣可造成急性重症中毒, 出現意識喪失, 牙關緊閉, 甚至死亡。 口服引起眩暈、精神錯亂、譫妄、驚厥、昏迷, 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急性毒性:LD501213mg/kg(小鼠經口);70mg/kg(大鼠經皮)

致突變性:細胞遺傳學分析:制酒酵母菌2mmol/管。

危險特性: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 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 燃燒時產生大量煙霧。 常溫下有蒸氣揮發, 高溫下能迅速揮發。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

【來源】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以根、枝、葉及廢材經蒸餾所得的顆粒狀結晶。 除春分至立夏期間含油較少外, 其餘時間均可采葉, 用蒸餾法提取樟腦油。 根含樟腦油最多, 莖次之, 葉更次。

【性味歸經】辛, 溫。

【功能主治】通竅辟穢, 溫中止痛, 利濕殺蟲。 用於寒濕吐瀉, 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癬、齲齒作痛。

【用法用量】 1~5分, 多入丸散或酒劑;外用適量。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