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瓦楞子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瓦楞子的功效與作用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 原名“蚶”, 始載于“名醫別錄”, 列為下品。 至“本草綱目”始與“魁蛤”並而為一。 市售品原動物常見的有3種。 用藥習慣上不分。

瓦楞子

[原動物]

1.泥蚶

Arca granosa L. (Anadara granosa)-軟體動物門Mollusca, 瓣鰓綱Lamellibranchia, 絲鰓目Filibranchia, 蚶亞目Arcacea, 蚶科Arcidae

海產貝類。 殼高大於殼寬, 約為長度的2/3, 殼頂突出且向內卷, 約在殼前方1/3處, 其間距離較遠, 殼表被有棕色殼皮, 極易脫落, 尤以頂部為甚, 故殼常呈白色, 殼背面具放射肋紋18條, 肋間溝較肋紋為寬;放射紋僅後方數條光滑, 其餘均由粒狀突起排列而成, 頂端細密, 至腹面粗糙;殼之前端鈍圓, 向後延伸, 背面斜下, 故後端尖瘦。 韌帶為黑褐色角質皮, 呈矛頭狀, 殼頂前方部分較後部大, 鉸合部直, 鉸合齒約為40枚, 兩端粗而稀, 向中央漸漸細密。 殼內面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 無肋, 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細放射花紋, 約占2/3的面積;閉殼骨痕較明顯,

略似圓形, 後者大於前者, 外套膜較發達, 邊緣呈與放射肋相應的波狀。 無足絲。

生活於淺海軟泥灘中。

分佈在我國沿海地區, 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皆有養殖。

2. 毛蚶

Arca subcrenala Lischke (Anadara subcrenala)--蚶科Arcidae

殼高大於殼寬, 約為殼長的3/4~4/5, 殼頂突出, 而尖端又向內捲入, 位於背前方, 殼表被有棕褐色茸毛, 頂部者極易脫落, 故殼常呈白色, 殼前端邊緣均圓, 向後逐漸延伸, 背面斜下, 使殼的後端呈瓣狀, 左殼稍大於右殼, 每殼具放射肋紋30~34條, 以31條者較多, 肋紋與肋間溝寬度相等, 殼的邊緣亦有相同數目與肋紋及肋間溝相當的凹陷。 兩殼的肋紋顯然不同, 右殼除前端數條有突起外, 其餘均極平滑, 而左殼則只有後端10餘條較為平滑, 其餘則均由長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

放射肋在頂端細弱, 向下變粗壯, 兩殼殼頂距離較遠, 韌帶呈披針形, 鉸合部直, 鉸合齒50枚左右, 兩端粗而稀疏, 向中央則漸漸細密。 殼內面亦有與肋紋相當的突起, 無肋紋, 但有很細密的線形花紋;閉殼肌痕顯明, 前閉殼肌痕呈卵形, , 較小, 下端尖, 後閉殼肌痕呈雞心形。 兩殼之中上部極膨脹。 外套膜邊緣厚, 呈波紋狀, 外側印有與貝殼邊緣相同之齒紋。 足不很發達。 無足絲。

生活於淺海泥沙底, 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佈於我國沿海地區, 以山東半島的羊角溝, 河北的塘沽, 遼寧的遼河口等處為多。

3. 魁蚶

Arca inflata Reeve--蚶科Arcidae

體形與毛蚶相似, 但左右兩殼相等, 殼頂突並向內卷, 位於背部前方, 殼前端鈍圓, 向後漸瘦狹, 背後方斜下, 殼上具放射肋紋42~48條(通常為43條),

光滑而整齊, 肋紋與肋間溝寬度相等, 殼表被有棕色外皮及毛, 極易脫落, 韌帶呈梭狀, 為黑褐色角質厚皮, 約為殼長的2/3。 殼內面白色, 近頂部處略帶灰色, 邊緣厚, 具有與殼表放射肋及溝相當而突出的長形齒, 無放射肋紋, 但有極細弱的放射條紋。 鉸合部直, 鉸合齒約70枚左右, 由兩端向中央漸細密, 外套痕與閉殼肌痕均顯明, 前閉殼肌痕較小, 近似圓形, 後者略大, 似方形;外套膜邊緣厚, 有褶壁, 外側具有與邊緣齒相當的刻紋。 無足絲。

生活於淺海泥沙底中。

分佈于黃、渤海、東海及南海地區, 以連去港、青島、石島、金州等處較多。

以上三種原動物的檢索表:

1. 殼表放射肋平, 不由粒狀突起構成。 .2.貝過不大, 殼面放射肋紋30~34條…………………………………………毛蚶Arca subcrenala..2.貝殼很大,

殼面放射肋紋42~48條…………………………………………………魁蚶A. inflata

1.殼表的放射肋紋由斷續的粒狀突起構成………………………………………………泥蚶A. granosa

[採制]

春秋二季為產期, 一般在淺海泥沙中拾取後, 洗淨泥沙, 以沸水煮熟, 肉供食用, 將殼曬乾即可。

[炮製]

1. 生瓦楞子:揀淨雜質, 洗淨曬乾, 碾碎即成。

2. 煆瓦楞子:取揀淨雜質的瓦楞子, 裝入砂罐內置火爐中煆紅, 取出放涼即成。

[藥材及產銷]

本品為泥蚶、毛蚶或魁蚶的貝殼。

[名稱]

瓦楞子Concha Arca 別名:蚶子殼(上海、河北、浙江、遼寧)、瓦龍子、瓦龍蛤皮(山東)。

[產地及銷售習慣]

主產於江蘇新海連, 山東青島、煙臺、蓬萊、榮成、海陽、膠州、萊州, 河北沿海一帶。

[化學成份]

主含碳酸鈣、磷酸鈣等。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左右兩殼同形或左殼稍大於右殼, 呈扇形或近三角形, 背面隆起,

殼頂突出而向內卷。 長2~7釐米, 寬1.5~5釐米, 高0.8~2.5釐米。 殼外面灰棕色、白色或淡粉色相間呈半個同心圓狀色帶;具18~48條隆起的肋紋(瓦 ), 自殼嘴向邊緣放射而逐漸由狹變闊, 並與色帶相交, 肋紋具粒狀突起或平滑;微具瓷器樣光澤。 殼內面呈白色、乳白色或蛋青色;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平滑。

鉸合面有一列平直排列的鉸合齒, 由中央向兩端逐漸變粗而疏。 質堅硬, 但可砸碎, 斷面白色。 氣味均無。

以個整齊、乾淨無殘肉、無泥土者為佳。

[效用]

[性味] 甘咸、平。

[功用] 消痰積, 散血塊。

[主治] 胃痛吞酸、老痰積聚等症。

[用量] 10g~20g。

[禁忌] 無痰積者不宜。

【英文名】 CONCHA ARCAE

【別名】蚶子殼、毛蛤、瓦壟

【來源】本品為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 、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 的貝殼。 秋、冬至次年春捕撈, 洗淨, 置沸水中略煮, 去肉,乾燥。

【制法】 煆瓦楞子:將洗淨的瓦楞子放鍋內,上蓋一口稍小的鍋,縫隙處用黃泥封嚴,不使漏氣,上面鍋底貼一白紙並壓以重物,煆至所貼白紙變黃,取出晾涼,碾碎即可。亦可將瓦楞子放坩鍋內或其它器皿中,在無煙的爐火中煆至紅透,取出晾涼,碾碎即可。

【性狀】

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長4~5cm,高3~4cm。殼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脫落;殼頂突出,向內捲曲;自殼頂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條。殼內面平滑,白色,殼緣有與殼外面直楞相對應的凹陷,鉸合部具小齒1列。質堅。無臭,味淡。

泥蚶:長2.5~4cm,高2~3cm。殼外面無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條,肋上有顆粒狀突起。

魁蚶:長7~9cm,高6~8cm。殼外面放射肋42~48條。

【性味歸經】咸,平。歸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用於頑痰積結,黏稠難咯,癭瘤,瘰鬁,症瘕痞塊,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 9~15g,宜先煎。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去肉,乾燥。

【制法】 煆瓦楞子:將洗淨的瓦楞子放鍋內,上蓋一口稍小的鍋,縫隙處用黃泥封嚴,不使漏氣,上面鍋底貼一白紙並壓以重物,煆至所貼白紙變黃,取出晾涼,碾碎即可。亦可將瓦楞子放坩鍋內或其它器皿中,在無煙的爐火中煆至紅透,取出晾涼,碾碎即可。

【性狀】

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長4~5cm,高3~4cm。殼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脫落;殼頂突出,向內捲曲;自殼頂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條。殼內面平滑,白色,殼緣有與殼外面直楞相對應的凹陷,鉸合部具小齒1列。質堅。無臭,味淡。

泥蚶:長2.5~4cm,高2~3cm。殼外面無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條,肋上有顆粒狀突起。

魁蚶:長7~9cm,高6~8cm。殼外面放射肋42~48條。

【性味歸經】咸,平。歸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用於頑痰積結,黏稠難咯,癭瘤,瘰鬁,症瘕痞塊,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 9~15g,宜先煎。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