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婢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Fǔ Bì
【英文名】Stem or leaf of Japanese Premna
【別名】土常山、臭娘子、臭常山、涼粉葉、鐵箍散、六月凍、臭黃荊、觀音柴、虱麻柴、臭茶、小青樹、糯米糊、捏擔糊、墨子稔、豆腐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柴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emna microphylla Turcz.[P.microphylla Turcz.var.glabra Nakai; P.japonica Miq.;P.formosana Maxim.]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均可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豆腐柴, 直立灌木, 植被高 2-6m。 幼枝有柔毛, 老枝漸無毛, 老枝漸無毛。 單葉對生;葉柄長 0.5-2cm ;葉片卵狀披針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形, 有臭味, 長3-13cm, 寬 1.5-6cm, 基部漸狹, 全緣或具不規則粗齒, 先端急尖至長漸尖, 無毛或有短柔毛。 聚傘花序組成塔形的圓錐花序, 頂生;花萼杯狀, 綠色或有時帶紫色, 密被毛至幾無毛, 邊緣常有睫毛, 5淺裂;花冠淡黃以, 呈二唇形, 裂片4, 外被柔毛和腺點, 內面具柔毛, 尤以喉部較密;雄蕊 4, 2長2短, 著生於花冠管上。 核果球形至倒卵形, 紫色, 徑約6mm。 花期5-6月, 時期6-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林下或林緣。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中南及四川、貴州。
【性狀】性狀鑒別 莖枝圓柱形, 淡棕色, 具縱溝, 嫩枝被黃色短柔毛。 葉對生, 皺縮, 完整者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 長2-7cm或更長, 寬 1.5-4cm , 先端尾狀急尖或近急尖, 基部漸狹, 下延;邊緣中部以上具不規則的粗鋸齒, 淡棕黃色, 兩面均有短柔毛;葉柄長約1cm。 偶見殘留黑色圓形小果。 氣臭, 味苦。
【化學成份】含有臭梧桐堿(trichotomine)或其喃葡萄糖基衍生物(glucopyranosyl derivs)。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
【歸經】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瘧疾;泄瀉;痢疾;醉酒頭痛;癰腫, 疔瘡;丹毒;蛇蟲咬傷;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瘧:腐婢葉三至五錢。 開水沖泡, 於瘧發前二小時預服。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②治痢疾:腐婢莖葉(或根)五錢,
【各家論述】
1.《本草經集注》:療瘧疾有效。 亦酒漬皮, 療心腹痛。
2.《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 治泄痢, 消渴病, 痰瘧。
3.《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清涼解熱, 敗毒消癰。 治瘧疾;外敷刀斧創傷。
【臨床應用】治療燒傷:取小青樹根皮或葉, 曬乾研成細末, 以棉油或菜油調塗創面, 每天1-2次。 治療60例, 對小面積燒傷一般搽藥後半小時止痛, 1周左右痊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