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房顫患者卒中發生風險是正常人群5倍

6月6日是 “中國房顫日”, 主題為“關注心房顫, 預防腦卒中”。 專家提醒廣大民眾:重視心臟節律改變, 早期發現房顫, 進而預防心源性卒中的發生。

房顫患者卒中總體發生風險是無房顫人群的5倍, 房顫導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死性、高致殘性、高復發性的特點, 房顫導致的卒中一年死亡率超過50%, 一年致殘率超過50%, 一年內復發的患者超過1/3。

症狀不明顯或無症狀

房顫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一個隱匿的疾病, 部分房顫患者症狀不明顯或完全無症狀, 由於診斷不及時未得到合理的治療, 使這部分患者發生卒中和心衰併發症的風險明顯增加。 對於這樣的“房顫”需要患者和醫生去“抓”。 體檢時心電圖發現地多是持續性房顫, 一次心電圖檢查較難發現陣發性房顫, 多次檢測可以增加房顫的檢出率。 最新的REVEAL-AF研究發現, 在既往沒有房顫的房顫高危人群中, 心電圖監測30天發現6%的患者有房顫,

監測到18個月發現29%的患者有房顫, 到了30個月就是40%。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 房顫的患病率比我們知道得要多很多;在合適的人群中加強心電圖檢測的頻率和強度, 會大大增加診斷率。 可以說患者對房顫, 以及房顫危害的認知遠遠不如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而且由於部分房顫患者症狀不顯著, 所以患者自己很難重視。 這就需要公眾教育, 加強認知。 鑒於房顫是一個與年齡相關的疾病, 65歲以上房顫的患病率明顯增加, 那麼老年人要重視體檢與定期檢查, 在必要情況下強化心電圖監測等。 另外, 老年人經常摸摸脈搏, 測量血壓時注意心臟跳動是否規律, 如發現異常及時行心電圖檢查,

有助於早期發現房顫。

房顫是可以預防的

另外一個需要轉變的觀念是以前認為房顫是沒辦法預防的, 但是現在基於越來越多的臨床資料, 逐漸量化出房顫患病的影響因素。 也就慢慢認識到如果把高血壓控制好, 體重管理好, 房顫發生率會降低;即使發生了房顫, 發生中風和心衰的風險也減低。 我們還知道, 飲酒和房顫的關係密切, 每天喝酒如果每超過一個酒精單位(12g酒精量), 房顫的發生率就增加10%。 抽煙可以使房顫的患病率增加一倍, 同時抽煙的房顫患者比不抽煙者死亡率增加70%。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指晚上睡覺時打呼嚕且伴呼吸暫停, 可造成缺氧而引起或加重起多種疾病, 包括房顫等心律失常, 應及時診斷和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適度的運動對預防房顫是有好處的, 過度的運動反而沒有好處。

連結

日前, 在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指導, “心血管健康(蘇州工業園區)研究院”主辦、拜耳公司支持的“中國房顫中心項目”研討會上, 與會專家探討了國內外先進的房顫管理模式與藥物療法。 據悉, 目前藥物無法根除房顫, 需要做的是防止血栓形成, 進行有效的基礎抗凝治療, 以減少血液凝塊的形成很關鍵。

閉環優化管理房顫患者

1

應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房顫本身並不可怕, 我們關鍵是要防止血栓的形成。 如果有人得了房顫, 均應在心血管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主要採取以下治療措施:

1.瞭解引起房顫的基礎病因和誘發因素,

並設法去處之。 如有的病人可能是竇房結功能不全所致, 對這樣的病人可能需要安置心臟起搏器。

2.如果心室率過快, 應用藥物控制心室率。

3.決定是否應恢復竇性心律, 即弄清楚有無恢復竇性心律的可能, 並決定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的理想方案(包括藥物、射頻消融或手術方案)。

4.長期抗凝治療, 因為如果發生動脈栓塞將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所以對於反復發生的陣發性房顫和持續性房顫病人均需抗凝治療。

2

房顫要綜合管理, 整合治療

房顫要綜合管理, 整合治療, 靠團隊聯合的力量來優化房顫管理。

首先我們加強出診醫生的教育, 讓他們知道房顫病人如何做分流;其次, 讓房顫病人就診之後形成一個閉環的管理路徑。

我們要求全院門診篩查房顫患者, 推薦到房顫門診;房顫門診人員會分流這些患者到不同的組治療, 有效地分流病人。 這些病人通過不同的路徑去治療, 包括射頻消融、左房耳封堵、住院治療, 之後我們會有隨訪平臺來跟蹤管理。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管理, 在患者出院之後情況也會獲知, 邀請他們定期複診。

心內科主任 劉少穩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心血管內科主任 陳韻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