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房顫患者沒症狀 堅持服藥防中風

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朱俊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有資料顯示, 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房顫發病率可高達6%以上, 由房顫導致的腦中風致死、致殘、復發率極高, 時刻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 日前, 在“第三屆兩岸三地房顫抗凝高峰論壇”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朱俊指出, 有些房顫患者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但並不意味著腦中風的風險不存在, 只有堅持抗凝治療才能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房顫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風

房顫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風, 由房顫引起的中風比高血壓等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中風危害更大。

正常情況下, 我們的心臟收縮和舒張是協調一致的, 但房顫發生時, 心房中血液淤滯而形成血栓, 這種來自心房的血栓往往體積較大, 一旦血栓隨血液進入腦部的主要血管, 就會造成大面積的腦組織壞死, 導致偏癱、死亡等嚴重後果。

有資料顯示, 由房顫引起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 即使倖存也面臨長期致殘的威脅。 因此, 房顫患者需要接受《指南》推薦的新型口服抗凝藥治療, 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防止中風的發生。 但我國房顫患者由於存在諸多誤區, 導致抗凝治療比率不盡如人意。

房顫患者沒有不適感也不能停藥

王先生被診斷為房顫, 服用抗凝藥一年之後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好,

並沒有什麼異樣, 於是便停藥了, 但不到半年便突發中風, 出現大面積腦梗不幸離開了人世。

朱俊指出, 房顫患者的中風與其危險因素有關, 而與房顫症狀無關。 因此, 房顫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中風危險因素評分;如果評分結果顯示有中風風險, 無論有無症狀, 也無論陣發、持續或永久性房顫, 一定要每天堅持服藥。

有些患者聽說抗凝藥可能有出血風險, 也不願意吃藥。 朱俊認為, 服用抗凝藥預防中風的獲益要遠遠大於出血的風險。 與中風相比, 即使有很少的人服用抗凝藥有可能導致的出血, 絕大部分也是可以救治的, 不需要過分擔心。

高危人群有心悸、氣短等症入院排查

據調查,

4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概率在一生中會罹患房顫, 並且一旦發生過房顫, 會反復發作。 朱俊提醒, 多數患者發生房顫時並沒有特殊的感覺和症狀, 接近1/3的患者是在發生中風後才被找到病因來自于房顫。

所以, 專家建議, 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吸煙、飲酒等都是引發房顫的高危因素, 具有這些高風險的患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 並接受相關治療。 如果發生心悸、氣短、頭暈等相關症狀時, 要到醫院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排除房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