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你是“沒症狀”的高血壓患者嗎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懸壺科普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衛生部組織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 我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已達到18.8%, 估計全國患病人數至少1.6億, 其中35歲以下青年患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然而, 我國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僅為30.2%、24.7%、6.1%, 依然處於很低的水準。

究竟什麼是高血壓?

醫學中, 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 同時伴或不伴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綜合征。

人群中血壓水準呈連續性正態分佈, 其實, 正常血壓和血壓升高的劃分並無明確界線, 高血壓的標準是根據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界定的。

目前, 我國採用的血壓分類及標準如下表:

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根據血壓升高水準, 又分為1-3級。

為什麼有的高血壓患者“沒有症狀”?

多數高血壓患者都是緩慢、漸進性起病, 早期也無實質性臟器損害,

即使造成器官損傷, 也經常不會引起患者主觀不適, 所以一般缺乏特殊的臨床表現。

據統計, 約有20%的高血壓患者無症狀, 僅在測量血壓時或者發生心、腦、腎等併發症時才被發現。

為什麼說高血壓可怕?

如上文所說, 高血壓早期經常不會引起患者的主觀不適, 那麼為什麼還說它可怕呢?原因就是, 高血壓患者是很多疾病的高發人群。

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 影響重要臟器, 如心、腦、腎的結構和功能, 最終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腦血管疾病方面, 很多高血壓患者最後發展為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 造成肢體殘疾甚至死亡。

如何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的可怕之處還在於, 目前尚無根治的辦法。

由於高血壓對全身血管系統及多部位臟器均產生病理性損害, 且高血壓常常與其它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合併存在, 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等, 協同加重了心血管損傷, 使得治療難度增大。 而對於高血壓已經造成的心、腦、腎臟、視網膜等器官損害, 目前的治療措施已經不能逆轉病變, 最多延緩其進展。

此外, 不同患者的血壓應該根據個人情況而定(比如是否伴發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 患者年齡、運動量等等), 而不僅僅是盲目降壓, 應該將血壓控制在一個最合理的範圍之內。 但是, 這對臨床醫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而當前對於高血壓的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單純口服藥物往往很難將血壓穩定在正常範圍。

如何預防高血壓?

考慮到高血壓尚無根治方法, 而且能對全身臟器造成嚴重、不可逆的損害, 進行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是重中之重, 能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因此, 我們建議, 30歲以上的中青年人群, 應該定期監測血壓水準(每年至少準確測量2-3次血壓);50歲以上的人群, 每年至少準確測量4-5次血壓, 一旦發現高於正常值, 應該及早進行治療。

對於尚未發病的患者, 也應該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比如:

(1)減輕體重, 體重降低對於改善胰島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左心室肥厚均有益;

(2)減少鈉鹽攝入;

(3)補充鈣和鉀鹽;

(4)減少脂肪攝入, 膳食中脂肪量應該控制在總熱量的25%以下;

(5)戒煙、限制飲酒, 飲酒量每日不超過50g乙醇的量;

(6)增加運動, 運動有助於提高心血管適應調節能力, 穩定血壓水準, 建議選擇慢跑或步行, 每週3-5次, 每次20-60分鐘。

這裡我們特別提醒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 應該充分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 按時篩查心、腦血管危險因素, 及早戒除不良生活習慣, 改善飲食健康, 適量運動, 爭取遠離高血壓。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