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真的有邊吃邊減肥的“負能量食物”嗎?

對“負能量食物”的概念, 大家還可能比較陌生。

“負能量食物”的概念大約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 它並不是指所含能量小於零的食物,

而是指人體消化時所需能量大於其本身所提供能量的食物。 它的理論基礎是:如果消化某種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於食物所提供的能量, 該食物所產生的能量效應就是負值。

聽起來好像很誘人, 邊吃還能邊減肥, 但是生活中, 真的存在這樣的負能量食物嗎?

實際上, 真正的負能量食物並不存在。 因為食物中提供能量的3大營養素, 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 人體並不能直接吸收利用, 必須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

而且不同的食物成分, 食物熱效應有一些差異。

在3大供能物質中, 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最大, 相當於自身能量的30%,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為5%至6%, 脂肪的食物熱效應最低, 為4%至5%;對於一般混合食物來說,

食物熱效應約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 也就是說, 每吃2000卡路里能量食物, 需要200卡路里能量來消化食物。

所以說, “負能量食物”缺乏科學根據, 至少目前還沒有發現這種“負能量”食物。 想要減肥, 還得從控制能量攝入、增加能量消耗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