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茶道所體現的道家思想

過于講究細節, 一定不是茶道養生的本意, 清茶對于生活的改善, , 品位的提高, 健康的益處, 精神的陶冶, 才是茶廣受歡迎的原因。 就像你如果很懂佛, 但你沒有一顆向佛的心, 那也是枉然。 佛教養生也一樣需要有向佛的心。

道家養生茶的優勢在于以道家養生理論為基礎, 以中醫陰陰五行為用, 以宮廷長期的驗證為據, 從而怡神益智、平衡陰陽、調理臟腑, 起到有病調病、無病防病的作用。 藥茶尊重和繼承傳統茶文化, 倡導科學而合理地飲茶并開掘祖傳茶方, 因人因癥, 茶藥結合。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 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 以茶禮佛, 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 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禪機, 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 借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

樹立了茶道的靈魂。 同時, 還提供了崇尚自然, 崇尚樸素, 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 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 茶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 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 杯子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 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 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 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 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 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 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 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 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 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

二 槍茶, 休獻機心名利家, 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 自然茶, 天賜休心與道家, 無眠功行加。 可見, 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 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 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 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 飲了茶更有精神, 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 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 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 對此, 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 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 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 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 帶露和煙搗碎, 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 飛起綠塵埃。 #p#分頁標題#e#

汲新泉, 烹活火, 試將來, 放下兔毫甌子, 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 戰退睡魔百萬, 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起, 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 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 受老子思想的影響, 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 如 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 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 這稱之為"坐忘", 即, 忘掉自己的肉身, 忘掉自己的聰明。 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 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 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 照, 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 純任自然, 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 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 無我, 并非 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

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 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 "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近幾年來臺 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 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 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 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 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 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 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 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 行為方面, 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 一切要以自然為美, 以樸實為美, 動則行云流水, 靜如山岳磐石, 笑則如春花自開, 言則如山泉吟訴, 一舉手, 一投足, 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

任由心性, 絕無造作。

茶道所表現在精神方面我們所享受品茶中給我們帶來的心境上的清凈、無為, 到達“人茶”合一的境界, 這也是茶道養生中的道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