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茶道文化

茶道簡述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 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 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興于中國唐代, 盛于宋、明代, 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 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 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稱為美學宗教, 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 則是承唐宋遺風。

望溪會館詮釋茶文化內涵

望溪會館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 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 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 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等。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 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 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這種意境之美正式望溪會館所宣導並積極探索的。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 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 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望溪會館詮釋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 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 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歷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 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 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 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 例如, 《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 廣潤色之, 於是茶道大行。 ”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 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 皆以茶為飲, 清心養神。 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 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 品茗賞景, 各抒胸襟。 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 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 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 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 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 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 鐘山川之靈稟, 祛襟滌滯, 致清導和, 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閑潔, 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西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 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 在南宋末期(西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 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 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 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 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 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西元1536~1598年, 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 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 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 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 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 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 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 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 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 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 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的茶文化

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為“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為後世所借鑒,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樸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

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的茶文化

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為“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為後世所借鑒,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樸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