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胸腔閉式引流管護理方法有哪些?

胸腔閉式引流是通過引流管的方式來進入人體胸腔, 可以使人體其中的毒素或者是一些液體排出體外, 可以促進人體肺部的組織達到活躍的狀態, 可以治療一些胸腔疾病, 在做胸腔閉式引流管後需要及時護理, 平時要保持傷口潔淨, 避免感染, 平時也要多注意引流管是否有漏氣等。

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

1, 保持胸閉引流的密閉性: 由於胸腔內是負壓, 為了防止引流液倒流而發生逆行感染, 要確保患者的胸閉引流瓶平面低於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60 cm, 囑患者活動時不要將引流瓶提的太高, 更不能跨床。 引流管不要過長, 以防折疊。 為防止胸腔管與外界相通, 更換引流瓶時, 必須用雙鉗雙向夾管;為防止患者外出做檢查時, 管路連接不緊密或引流瓶傾斜至水封管露出水面等情況發生, 應用兩把鉗子不同方相進行夾管。 若為有齒鉗, 其齒端需包裹紗布或膠套,

防止夾管時導致引流管破裂、漏氣

2, 保持胸閉引流的通暢性:

(1) 觀察引流管的水柱波動情況:水柱波動不僅可以觀察胸閉引流的通暢性, 還可反映肺膨脹的程度。 正常平靜呼吸時水柱波動為3~250px, 而咳嗽時及深呼吸波動幅度可增至12—400px。 胸腔內殘腔大的患者,

水柱波動較大, 有的高達500px, 甚至水封瓶內的液體會吸人到儲液瓶中。 隨著餘肺膨脹, 殘腔變小, 負壓逐漸變小, 水柱波動僅為2~4cm或有輕微波動時可以考慮拔管。 水柱波動的範圍愈大, 提示胸腔內殘腔較大, 肺膨脹不好。 水柱波動逐漸消失是引流管拔除的重要指征之一;而當水柱波動突然消失, 則考慮可能是管路不通暢或阻塞。

(2) 定時擠壓引流管, 保證引流管通暢:當引流液為血性液時, 需每1—2小時擠壓管路1次。 操作時雙手握住引流管l0~ 15 cm處, 雙手前後相接, 一手手心向上, 貼近胸壁, 將引流管置於指腹與大魚際之間, 另一手在距前面一隻手的下端4—5cm處阻斷引流管, 前面的手高頻快速用力地擠壓引流管, 隨後兩隻手同時鬆開, 利用引流管內液體或空氣衝擊將堵塞引流管的血凝塊或組織塊沖出, 如此反復。 或用滑石粉捋管:將滑石粉塗抹胸管表面, 右手卡住上端胸管, 左手自上而下卡住胸管向下滑行, 致胸管下段後右手鬆開。 此方法可加大胸管負壓, 引流出不太堅固的血凝塊或凝固的纖維素。

3, 觀察引流管氣體排出情況漏氣可分為3度:患者用力咳嗽、屏氣時, 引流管內有氣泡排出者為Ⅰ度;深呼吸、咳嗽時有氣泡排出為Ⅱ度;平靜呼吸時有氣泡排出為Ⅲ度。 Ⅰ-Ⅱ度漏氣在2-5天后即可自愈;Ⅲ度可逐漸轉為Ⅱ度、Ⅰ度, 於5-7天后自愈, 若有大的支氣管瘺或殘端瘺會出現持續有Ⅲ度漏氣及出血或感染徵象, 需另行處理。

4, 持續負壓吸引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一般開胸術後胸腔閉式引流的負壓吸引, 應以超過吸氣末胸腔負壓5-250px即可。 若患者肺彈性較差、壓縮時間較長或肺表面有薄纖維膜覆蓋致肺複張困難、肺段切除肺斷面持續漏氣較多或氣胸患者, 負壓可適當加大至10-375px。 負壓吸引開始應設置在低負壓水準,

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緩慢微調。 負壓吸引時應嚴密觀察胸腔壓力的變化, 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氣短、發紺、血性引流液增多等情況, 判斷氣管是否居中, 聽診雙肺呼吸音是否對稱。 負壓吸引一般應在術後24 h以後開始使用, 防止出現胸腔內滲血。 在臨床工作中, 不要隨意調整或中斷負壓吸引, 防止複張的肺泡再次發生萎陷。

5, 預防感染:一切均應堅持無菌操作, 換瓶拔出接管時要用消毒紗布包好, 保持引流管、接管及引流瓶清潔, 定時用無菌蒸餾水沖洗;水封瓶應位於胸部以下, 不可倒轉, 維持引流系統密閉, 接頭牢固固定, 以預防胸腔內感染。

6, 拔管指征:胸腔閉式引流術後48-72小時, 觀察引流液少於50ml, 無氣體溢出, 胸部X線攝片呈肺膨脹或無漏氣, 病人無呼吸困難或氣促時,可考慮拔管。拔管時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吸氣末迅速拔管,用凡士林紗布封住傷口,包紮固定。拔管後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症狀,切口漏氣、滲液、出血和皮下血腫等

病人無呼吸困難或氣促時,可考慮拔管。拔管時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吸氣末迅速拔管,用凡士林紗布封住傷口,包紮固定。拔管後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症狀,切口漏氣、滲液、出血和皮下血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