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天熱警惕缺水生內風

小滿過後, 部分地區氣溫驟然升高, 不用說“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了, 就是坐著不動都滿身是汗。 適度出汗可調節體溫, 抵禦風熱、風寒等“外風”入侵, 對身體是有利的, 但不宜大汗。

幹IT行業的小劉平時忙工作, 沒時間鍛煉身體, 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就打算好好活動一下, 邀幾個同學回到母校打籃球。 由於比較興奮, 他們打得大汗淋漓, 突然小劉捂著頭蹲下了。 小劉說, 他頭暈腦漲, 看不清東西了, 還有點想吐, 手指也不自覺地抖動。 在中醫看來, 這是一個完整的熱盛傷津、津枯血燥、血燥生風、風動眩暈的過程。

夏天氣溫高, 人體要維持正常的體溫, 就要消耗比平時多的津液, 津液儲存相對較少, 屬於熱盛傷津;如果一次出汗太多, 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 由於“津液同源”, 人體會自動從血液中抽吸津液, 導致“津枯血燥”。 津液和血液都少了, 臟腑就開始“鬧罷工”了, 氣血不受臟腑的約束, 就不按正常的順序流動, 反過來四處亂闖, 引起眩暈、視物旋轉、抽搐等症狀。 由於這不是感受自然界中的外風, 症狀卻像自然界的風一樣急驟、多變, 因此被稱為“內風”。

要想不讓內風伺機作亂, 就要保存人體的津液, 也就是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 人體一旦缺水, 會發出很多預警信號, 如嘴唇乾燥、口乾舌燥、皮膚發皺、小便量少等。 在正常情況下, 辦公族每天要喝6到8杯溫開水,

1杯水大約200毫升;但是如果夏季在室外工作或參加室外活動, 又大量出汗時, 就要根據嘴唇的乾燥程度定時、定量飲用了, 即渴了就喝、不渴少喝、少量多次喝。 另外, 在暑熱天氣裡, 人們可以飲用一些中藥涼茶, 既生津又解熱。 在竹葉、麥冬、生地、玄參、烏梅、炒山楂、蘆根、茅根、菊花、陳皮等中藥中, 每次選兩三種, 捏一小撮, 用開水沖泡, 代茶飲, 對滋陰熄風、生津止渴、消暑清熱、寧心除煩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