蘡薁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蘡薁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Yīnɡ Yù
【別名】薁(《詩經》), 燕薁、蘡舌(《廣雅》), 山葡萄(《唐本草》), 山蒲桃(《本草拾遺》), 野葡萄藤、木龍(《百一選方》), 煙黑(《救荒本草》), 接骨藤(《貴州民向方藥集》), 甘古藤、酸古藤、禾黃藤(《中醫藥實驗研究》), 貓眼睛(《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禾花子藤(《江西民間草藥》), 貓耳藤、山紅羊、山苦瓜(《泉州本草》)。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莖葉。 7~8月採收。
【原形態】
落葉藤本。 枝條細長, 有棱角, 幼枝密被深灰色或鏽色絨毛。 樹皮不具皮孔, 為長裂片狀剝落;髓褐色。 葉互生, 通常3~5深裂, 長約6~14釐米, 寬約相等, 基部心形, 邊緣具淺而不整齊的粗鋸齒,
本植物的根(蘡薁根)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長于山坡灌木叢中。 分佈福建、四川、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果實含糖分10%, 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多種有機酸, 以及鞣質、脂肪、蠟、色素、維生素等。
【性味】《綱目》:甘, 平, 無毒。
【功能主治】
祛濕, 利小便, 解毒。 治淋病, 痢疾, 痹痛, 扃症, 噦逆, 瘰鬁, 乳癰, 濕疹,
①《唐本草》:治噦逆大善, 傷寒後嘔噦更良。
②《本草拾遺》:汁滴目中, 治熱翳赤障。
③《綱目》:止渴, 利小便。
④《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 消腫解毒。
【用法用量】內強:煎湯, 0.5~1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或取汁點眼、滴耳。
【附方】
①治血淋:蘡薁藤五錢, 車前草五錢, 鳳尾草三錢, 小薊三錢, 藕節五錢。 水煎服。 (《中醫藥實驗研究》)
②治痢疾:蘡薁莖一兩。 水煎。 紅痢加白糖, 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
③治風濕關節痛:蘡薁莖一兩五錢。 酒、水各半煎二次, 分服。
④治羊癲瘋:鮮蘡薁莖(揀粗大的去皮)三兩。 水煎二次分服, 每日一劑, 連續服用三至五劑。 (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卒嘔啘又厥逆:蘡薁藤斷之當汁出, 器承, 取飲一升。 (《補缺肘後方》)
⑥治瘰鬁:蘡薁莖及根一兩, 水煎兩次, 每日飯後各服一次。 (《江西民間草藥》)
⑦治跌打損傷:蘡薁全草二兩、水、酒各半煎服。
⑧治乳風(乳腺炎)、風眼:幹蘡薁全草、蒲公英、山甘草頭各七錢、清水煎服。
⑨治皮膚濕疹:鮮蘡薁葉, 搗絞汁抹患處。
⑩治腳臁瘡久久不愈:鮮蘡薁葉, 搗敷患處, 以愈為度。 (⑦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⑾治耳癰:新鮮蘡薁藤, 洗淨, 截取一段, 以一端對患者耳道, 以口從另一端吹之, 使藤汁滴入耳內。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⑿治外傷出血:蘡薁葉, 曬乾研粉, 外用。 (《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