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牛肝菌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牛肝菌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Niú Gān Jūn

【別名】見手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肝菌科真菌華美牛肝菌、紅腳牛肝菌、桃紅牛肝菌、魔牛肝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letus speciosus Frost.[Suillus speciosus (Frost)Kumtz.]

【原形態】

1.華美牛肝菌 菌蓋半圓形, 後平展, 蓋寬8-15cm。 表面幹而平滑, 無光澤, 玫瑰紅色、酒紅色, 偶爾雜以黃色暈斑。 菌肉淡黃色, 傷後變藍色。 菌管貼生, 蜜黃色, 傷後變藍。 柄等粗, 上部蜜黃色, 基部汙褐色, 上端具網路。 孢子狹紡錘形、長柱狀, (11-15)μm×(2.5-3.5)μm。

2.紅腳牛肝菌 菌蓋中凸而平展。 蓋寬5-20cm。 幹, 初有微絨毛。 黃褐色、紅褐色、月桂色。 菌肉黃色, 傷後變藍。 菌柄等粗, 基部不膨大, 長4-15cm, 徑2-3cm。

黃色、紅色、具深紅色或朱紅色斑點, 不呈網狀, 柄基傷後初變藍, 後變褐色。 孢子紡錘形, (12-16)μm×(4-6)μm。

3.桃紅牛肝菌 菌蓋闊而平展, 幹, 幼時微粘, 初有絨毛, 後光滑, 寬9-16cm。 紫紅色、玫瑰紅色、血紅色。 菌肉檸檬黃色, 傷後呈淡藍色。 菌管檸檬黃色、硫黃色, 傷後變綠褐, 彎生, 近柄處下陷, 柄棒狀, 基部呈臼形, 上端具縱長的條紋, 中下部有網路, 黃色, 基部呈玫瑰紅色。 孢子近紡錘形, 兩側近於對稱, (11-15)μm×(4-5)μm。 單生或群生, 稀有成簇叢生, 多生於殼鬥科植物林下。 見於7-10月。 分佈于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4.魔牛肝菌 菌蓋寬7-30cm。 半圓形, 後近平展。 幹, 有時具龜裂。 淡灰色或橄欖褐色, 有時有粉紅色基調。 菌肉白色、淡黃色, 傷後變藍。 菌管口紅色, 傷後初變藍再轉黑。 柄短而粗, 幾呈一短臼形, 徑可達6cm,

長約8cm。 孢子紡錘形, 橢圓形, (11-15)μm×(4-6)μ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華美牛肝菌 單生或群生於闊葉林下, 喜潮濕, 易腐爛, 8-9月份為盛產季, 多見於殼鬥科植物林下。

2.紅腳牛肝菌 單生或群生於堅硬木林下, 以殼鬥科林為普遍, 習見于夏、秋季節。 此菌初期呈紅色為主的色澤, 且大型, 易被發現。

3.桃紅牛肝菌 生於櫟林下或林邊草地。 7-10月現蕾和出菇。

資源分佈:1.華美牛肝菌 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紅腳牛肝菌 分佈於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3.桃紅牛肝菌 分佈于四川、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

1.紅腳牛肝菌含硒(selenium)。

2.桃紅牛肝菌含甾醇(sterol), 脂肪(fat)和氨基酸(aminoacid), 主要的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 纈氨酸(valine)及脯氨酸(proline)。 尚含有硒元素。

3.魔牛肝菌從魔牛肝菌子實體中分離得到魔牛肝菌毒蛋白(bolesatine),

包含有567個氨基酸, 它的相對分子品質為63 000。

【藥理作用】魔牛肝菌毒蛋白具有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 另從中分離出一種蛋白質 bolesatine(為一種植物血凝素), 有促進T淋巴細胞有絲分裂和單核細胞釋放白介素-1α和白介素-2的作用。

【性味】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祛風寒;舒筋絡。 主食少腹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

【注意】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 食後可導致嘔吐、腹瀉和痙攣, 但經煮沸後。 毒素可因高溫而分解。

【附方】此類真菌的子實體受傷遇氧後, 即呈藍、綠色, 故名見手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