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道家養生之清淨無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 健康變成為人們最大的期盼, 掀起了一陣養生熱潮。 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 就是:心態平和、心情快樂、心地善良、心胸開闊、心靈純淨。

1.“和”、“樂”的心理養生價值及快樂的內涵

俗話說,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 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笑口常開則青春常在。 中醫認為, 情志過度是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要想健康無病, 必須情志調和, 保持心情快樂。 “和”即陰陽平和, 形與神俱, 內外協調, 人我融洽, 天地人道通為一, 內心沒有過度的欲求。 “樂”即心靈寧靜, 精神自由, 情志愉悅, 處世不苟, 榮辱不驚, 寂寞時遺世獨立而無憂無懼, 得意時如登春台而不傲於物。 和是樂的基礎, 樂是和的結果。 和是體, 樂是用。 心不能和則意不能樂。 無論內心的善良、開闊的心胸,

還是心靈的純淨, 都要以內心的平和與心情的快樂為基礎, 所以, 養生就是養“和”, 養“和”就是養“樂”。 心和意樂之于健康乃是第一要義, 內心常保快樂即是養生的根本法要。

2.傳統哲學的人生和、樂要義與養生功能

張其成先生認為, 中華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 非“和”莫屬, 無論是大同天下還是小康社會, 都致力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使人們獲得幸福快樂。 傳統哲學對於快樂有著很完美的闡釋, 能夠給予我們獲得快樂的智慧。 代表中國傳統哲學主體的儒道佛三家, 都是一種“人生的學問”、“生命的學問”, 都是通過生命的自覺的修養, 達到一種超越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的境界[2], 使各種矛盾關係處於和諧、協調或平衡,

就可以精神上“恬淡虛無”、情志上“清靜安和”、內心裡“虛靜為保”、行為上“無營眾物”, 從而使人得以無欲無求或欲望淡泊、健康快樂。 事實上, 傳統哲學對於快樂和獲得快樂的看法也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但也有共同點, 即無論是儒家佛家道家還是醫家, 都不認為滿足欲望就能達到快樂。 #p#分頁標題#e#

3.儒家的中和位育之道與安所遂生之樂

儒家認為“中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和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中庸》)各安其份, 各安其位,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男男女女, 各得其所, 各遂其生, 不要“過猶不及”, 能夠“樂天知命”, 就是中和[3], 達到中和即是快樂。 所以素有尋孔顏之樂處之說。 孔子曾說, “發奮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飯蔬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在其中矣。 ”(《論語·述而》)“學而時習之, 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論語·學而》)“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孔顏之樂, 所樂者何, 實際上並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似乎所樂者甚多, 無所不樂, 無事不樂。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中節, 謂之和。 ”“有德則樂, 樂則能久”(《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也許這才是儒者快樂的最佳注腳。 北宋大儒程顥有首詩歌道:“閑來無事不從容, 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雲變幻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 男兒到此自豪雄。 ”寵辱不驚, 貴賤一心, 順處自然, 安所遂生, 萬事萬物即可自得自生而樂生生樂。

4.佛家的離欲保和之道與涅磐寂靜之樂

佛家認為諸行無常, 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 故人人都應當修行, 而修行的最終目的, 就是要“離苦得樂”, 即使死也要往生到“極樂”世界。 在佛教看來, 除了生老病死, 親朋友人之間的別離, 與冤家對頭或厭惡之人的相會, 有所欲求而不能得到實現, 以及眼觀美色、耳聞佳音、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細軟等各種欲望的熾盛, 都是人生痛苦的根源[4], 所以要“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明瞭“四聖諦”與“八正道”, 堅持“五戒十善”與“六度萬行”, 做到六根清淨, 四大皆空, 超越生命的外在假像, 追求生命本質的永恆, 才能保持心境的和樂圓明而遠離物欲的誘惑, 久久行之即可涅磐寂靜, 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獲得極樂, 不僅生能幸福, 死亦往生淨土獲得諸多快樂。 宋代黃龍慧開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詩即是佛家快樂境界的寫照。 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勘破人、我、眾生、壽者的名相, 即心即佛, 即佛即心, 萬法歸心。 一花一菩提, 一葉一如來。 饑來吃飯, 困來打眠, 慣看秋月春風, 同於大化, 即是極樂。 #p#分頁標題#e#

5.道家的自然至和之道與清靜無為之樂

道家對於快樂的態度則十分為超然, 他們否認“苦”和“樂”的差別, 認為苦樂並生, 有苦才有樂, 苦中才有樂, 所以不求樂, 自然無苦, 無苦即是樂, 至樂無樂。 老子說, “嬰兒終日號而不嘎, 和之至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吾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何患之有?”就是說,生命的本質是自然,萬物和人的都是自然的表現。只要人有身體的存在,病患就不可避免,若是無身,自然無病,然而無身難以企及,所以老子告誡大家,“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致虛極,守靜篤”,才是常保快樂的長生久視之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莊子·秋水》也指出“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懂得這樣的道理,就能弱小而不覺得有所缺乏,強大而不覺得有多優越,處於遙遠的窮鄉僻壤而不覺得煩悶,得到而不喜悅,失去而不憂愁,活著而不覺得是一種快樂,死了而不覺得是一種災禍,這樣,才能役物而不為物役,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莊子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莊子·至樂》)在莊子看來,最大的快樂是保持自身存活的狀態,而自身存活狀態保持的最佳方式是無為。“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相化。” (《莊子·至樂》) 自然無為才是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本原因。所以,《莊子·天道》曰:“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長壽矣”。“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莊子·刻意》)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尊,樸素而天下無人與之爭美。”(《莊子·天道》) 才能心如明鏡,照察天地萬物,才是處世待物的最佳狀態,才能獲得不依賴於外物和他人的自在至樂之境。“味無味,事無事,為無為”,“至樂活生,唯無為幾存。”(《莊子·至樂》)才能做到心靈質樸,思想純真,內心安足快樂。反之,放縱欲望,不知滿足,貪得無厭就會生出大禍患[5]。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才會感受到恒久的快樂而不會受辱,知道有所不為和適可而止的人才不會有危險,才能獲得健康長壽的快樂。#p#分頁標題#e#

6.中醫的陰陽平和之道與陰平陽秘之樂

醫家對於快樂的看法跟道家有點相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指出:“法于陰陽,和於術數。”就能“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即獲得快樂和健康的必由之路,是陰陽平和,吃得香,睡得甜,無所謂衣服的華美,安享於久遠的風俗,不在乎貴賤貧富的差距。減損意志,減少欲望,心地安閒,不患得患失,“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就能夠達到體內氣機和暢,情志和欲望才能按其本然狀態自然相適[6]。這樣,我們的眼睛才能不被賞心悅目的事物所吸引,心靈才能不被過度的嗜欲所誘惑,行為才能不為外物所擾而合於道的要求,壽享百歲而行動勞作無所不便,獲得健康自在而快樂無窮,志意愉悅而內心安和。反之,如果隨心所欲,不知滿足,患得患失,放縱自己,必然精氣耗散竭盡,“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湯液醪醴論》)。不僅不會得到快樂,而且損傷元氣而不能培補恢復,導致臟腑衰竭、病患加身而失去健康,最終神去身壞而減損壽命。所以,懂得養生的人,就應當效法古代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積精全神,適度滿足世俗的嗜欲,不生氣也不發怒,行為不乖離於世俗,身體不被勞累,內心沒有憂患,順從於陰陽四時氣候環境的變化,方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身體就不會很快衰敗,精神就不會過度耗散,就會心靈曠達而氣機調暢,正氣記憶體而病邪難幹,得到真正長久的健康和快樂。#p#分頁標題#e#

7.易家的太和化生之道與正命利貞之樂

儘管傳統文化不認為滿足欲望就能達到快樂,但並不否定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百姓日用的滿足,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相輔相成,才符合天道的規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天賦物受,不假外力與人為,萬物協調並濟,相互作用而化生,因於各自的稟賦而成就各自的品性,形成高度的和諧,即“太和”。“天地氤氳,萬物化淳。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種“太和”狀態,使萬物各得其性命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7]。周而復始而生生不息,變化日新而永葆生機。天地無心而成化,化育萬物而無思慮,無私無為方能“保合太和”,正因為天生萬物而不辨,地育萬物而不治,所以,人要推天道以明人事,順應自然界的和諧規律,參贊天地之化育,用科學的發展觀促進事物的發展,“首出庶物”而滿足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百姓生活日用,促進物質文明的建設,推動經濟的發展繁榮,才能真正“萬國咸寧”而構建和諧社會,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人民才能長保太和而“各正性命”,獲得元亨利貞之樂。

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儘管歷盡滄桑,飽受磨難,但卻歷久彌新,越來越顯示出其不朽的魅力。傳統文化在歷史上的主流地位歷經了五四運動與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後,其作用和文化根基今天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現代科學成為當今時代的價值取向與標準,而中醫學這一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上的奇葩,積累了兩千多年無數學者的探索和實踐經驗,不僅是傳統科學與哲學智慧的結晶,而且是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經驗的總結,在今天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不僅引發了中醫科學與非科學的社會論爭,而且引導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這種論爭說明中醫學獨特的魅力與現代價值,尤其在養生與心理調適方面,更是受到各界重視,張其成先生認為,在心理和精神疾病越來越多的今天,只有按照《黃帝內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養生大法,從傳統哲學中獲取快樂和智慧,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修心以養生,才能徹底解除我們身體與心靈的痛苦,真正踏上健康快樂的康莊大道。

道家養生歸根到底還是需要“順應自然”,養心最重要

及吾無身,吾何患之有?”就是說,生命的本質是自然,萬物和人的都是自然的表現。只要人有身體的存在,病患就不可避免,若是無身,自然無病,然而無身難以企及,所以老子告誡大家,“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致虛極,守靜篤”,才是常保快樂的長生久視之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莊子·秋水》也指出“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懂得這樣的道理,就能弱小而不覺得有所缺乏,強大而不覺得有多優越,處於遙遠的窮鄉僻壤而不覺得煩悶,得到而不喜悅,失去而不憂愁,活著而不覺得是一種快樂,死了而不覺得是一種災禍,這樣,才能役物而不為物役,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莊子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莊子·至樂》)在莊子看來,最大的快樂是保持自身存活的狀態,而自身存活狀態保持的最佳方式是無為。“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相化。” (《莊子·至樂》) 自然無為才是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本原因。所以,《莊子·天道》曰:“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長壽矣”。“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莊子·刻意》)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尊,樸素而天下無人與之爭美。”(《莊子·天道》) 才能心如明鏡,照察天地萬物,才是處世待物的最佳狀態,才能獲得不依賴於外物和他人的自在至樂之境。“味無味,事無事,為無為”,“至樂活生,唯無為幾存。”(《莊子·至樂》)才能做到心靈質樸,思想純真,內心安足快樂。反之,放縱欲望,不知滿足,貪得無厭就會生出大禍患[5]。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才會感受到恒久的快樂而不會受辱,知道有所不為和適可而止的人才不會有危險,才能獲得健康長壽的快樂。#p#分頁標題#e#

6.中醫的陰陽平和之道與陰平陽秘之樂

醫家對於快樂的看法跟道家有點相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指出:“法于陰陽,和於術數。”就能“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即獲得快樂和健康的必由之路,是陰陽平和,吃得香,睡得甜,無所謂衣服的華美,安享於久遠的風俗,不在乎貴賤貧富的差距。減損意志,減少欲望,心地安閒,不患得患失,“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就能夠達到體內氣機和暢,情志和欲望才能按其本然狀態自然相適[6]。這樣,我們的眼睛才能不被賞心悅目的事物所吸引,心靈才能不被過度的嗜欲所誘惑,行為才能不為外物所擾而合於道的要求,壽享百歲而行動勞作無所不便,獲得健康自在而快樂無窮,志意愉悅而內心安和。反之,如果隨心所欲,不知滿足,患得患失,放縱自己,必然精氣耗散竭盡,“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湯液醪醴論》)。不僅不會得到快樂,而且損傷元氣而不能培補恢復,導致臟腑衰竭、病患加身而失去健康,最終神去身壞而減損壽命。所以,懂得養生的人,就應當效法古代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積精全神,適度滿足世俗的嗜欲,不生氣也不發怒,行為不乖離於世俗,身體不被勞累,內心沒有憂患,順從於陰陽四時氣候環境的變化,方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身體就不會很快衰敗,精神就不會過度耗散,就會心靈曠達而氣機調暢,正氣記憶體而病邪難幹,得到真正長久的健康和快樂。#p#分頁標題#e#

7.易家的太和化生之道與正命利貞之樂

儘管傳統文化不認為滿足欲望就能達到快樂,但並不否定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百姓日用的滿足,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相輔相成,才符合天道的規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天賦物受,不假外力與人為,萬物協調並濟,相互作用而化生,因於各自的稟賦而成就各自的品性,形成高度的和諧,即“太和”。“天地氤氳,萬物化淳。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種“太和”狀態,使萬物各得其性命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7]。周而復始而生生不息,變化日新而永葆生機。天地無心而成化,化育萬物而無思慮,無私無為方能“保合太和”,正因為天生萬物而不辨,地育萬物而不治,所以,人要推天道以明人事,順應自然界的和諧規律,參贊天地之化育,用科學的發展觀促進事物的發展,“首出庶物”而滿足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百姓生活日用,促進物質文明的建設,推動經濟的發展繁榮,才能真正“萬國咸寧”而構建和諧社會,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人民才能長保太和而“各正性命”,獲得元亨利貞之樂。

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儘管歷盡滄桑,飽受磨難,但卻歷久彌新,越來越顯示出其不朽的魅力。傳統文化在歷史上的主流地位歷經了五四運動與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後,其作用和文化根基今天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現代科學成為當今時代的價值取向與標準,而中醫學這一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上的奇葩,積累了兩千多年無數學者的探索和實踐經驗,不僅是傳統科學與哲學智慧的結晶,而且是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經驗的總結,在今天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不僅引發了中醫科學與非科學的社會論爭,而且引導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這種論爭說明中醫學獨特的魅力與現代價值,尤其在養生與心理調適方面,更是受到各界重視,張其成先生認為,在心理和精神疾病越來越多的今天,只有按照《黃帝內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養生大法,從傳統哲學中獲取快樂和智慧,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修心以養生,才能徹底解除我們身體與心靈的痛苦,真正踏上健康快樂的康莊大道。

道家養生歸根到底還是需要“順應自然”,養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