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社交恐懼 不怕別人怕自己

 

社交恐懼, 人的專利

社交恐懼是人類獨有的奇妙現象, 在動物世界裡, 看不到這種現象。 如果它們彼此排斥, 也多半是為了生存的疆界、領地、食物與配偶,

或者喜歡獨居的習性。 動物的排斥是朝外的, 社交恐懼看起來是對某些人的排斥, 實質上是朝內的, 是對自己的排斥。 感覺自己在他人眼裡不完美、可笑、滑稽, 甚至從別人眼裡讀出自己內心的可恥、卑劣、病態, 把他人正常的行為、聲音、表情看成是對自己的厭惡、藐視。 社交的真正意義消失了, 站在自己對面的人毫無察覺, 但客觀上卻成為自我的一面照妖鏡。

一個人陷入對自己的排斥幾乎是一種無解的心理困境, 這種困境會激發一種強烈的神經症衝突, 伴隨明顯的緊張、恐懼、臉紅、出汗、激越(指極度不安、緊張的狀態), 甚至逃跑。 對自己的不喜歡又怎麼逃得掉呢?社交恐懼引發的內心痛苦、羞恥感、自我否定,

甚至是自我憎恨會讓資深的心理專家吃驚!有時候, 似乎只有渴望死才能稍微平息那種自己對自己的憤怒。

文化、超我, 還是你太優秀?

每當我面對社交恐懼的人時, 我的內心會充滿對文化的敬畏。 這些人內心都有一個超然、完美、權威的我,

它用苛刻的“必須”來控制自己, 社交中稍有不完美, 強烈的自我否定、貶低、譴責油然而生。 是誰讓人產生這麼強大的超我?自然是動物們不具有的文化。 文化激發人對自尊、理想化自我、榮譽的過度追求, 結果導致一種反向, 對自己產生神經質的壓抑與否定。 東方文化的恥感可能是造就自我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社交恐懼黃種人多, 日本的心理學家乾脆把它稱為恐人症。

不過, 社交恐懼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一般有社交恐懼的人內心都有那麼一個超然、完美、權威的我, 它用苛刻的“必須”來控制自己, 當社交中稍有不完美, 一種強烈的自我否定、貶低、譴責油然而生。

聰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經質的人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 而這類人恰好是具有創造力的人。 正如蜂群只需要一個蜂王一樣, 自然淘汰會讓那些可能成為蜂王的蜜蜂早早被排除出局。 神經症衝突是達成自我毀滅的捷徑, 優秀的人經這樣的折磨變得平庸而失去競爭力。 所以自我如何解讀社交恐懼就很重要。

如果你認為你的社交恐懼是一種病, 你得到沮喪、病態行為和失敗;如果你解讀為是我不愛社交, 那麼你得到時間、知識和內心寧靜。 社交是要花精力的, 哲學、政治、文學、科學上有成就的人, 多半是不喜歡社會的一群。

允許自己不完美

對社交恐懼的治療多半不是針對恐懼本身, 而往往是針對如何接受恐懼, 並克服對社交環境的回避行為。 我在醫科大學精神科實習的時候, 在門診接待了這樣一個案例:

實際上醫生是在做漸進性脫敏治療。 醫生把女孩去見男友這個行為的意義改變了, 過去她見男朋友是為了結婚, 而現在是去問醫生想知道的資訊。 醫生通過重新建構相親的意義, 轉移了她內心的焦慮, 使她的社交恐懼減輕。

坦誠地接納自己, 承認自己不善社交, 允許自己不完美甚至甘願自己有些另類、討人煩, 是根治社交恐懼的良方。

案例:有一個22 歲的女孩, 她的問題是不敢談戀愛, 每當有人要跟她介紹朋友, 她會因驚恐而暈厥。 帶習醫生已診斷她為社交恐懼, 因為社交恐懼開始只是針對某種特定的人發作,然後恐懼泛化到很多人。心理治療時,開始女孩跟醫生談她的問題時還很流利,後來醫生就指著我對那個女孩說:“好,你現在就把他當成你的男朋友吧。”話音剛落,她突然非常緊張,臉刷的一下就紅了,眼睛埋了下去,聲音也顫抖了,人仿佛快不行了。

女孩的媽媽給她介紹了一個物件,下個禮拜要她去會會,怕她犯病,所以前來求治。醫生對女孩說:“你先不要急著跟他談朋友,你去跟他見一面,問清楚他的名字和年齡,回來告訴我就可以了。”複診時,媽媽說這次她的表現不錯,跟那個男孩談了有半個多小時。女孩談到當時情景時說:“因為我想的只是去問他的名字,沒想那麼多。”

因為社交恐懼開始只是針對某種特定的人發作,然後恐懼泛化到很多人。心理治療時,開始女孩跟醫生談她的問題時還很流利,後來醫生就指著我對那個女孩說:“好,你現在就把他當成你的男朋友吧。”話音剛落,她突然非常緊張,臉刷的一下就紅了,眼睛埋了下去,聲音也顫抖了,人仿佛快不行了。

女孩的媽媽給她介紹了一個物件,下個禮拜要她去會會,怕她犯病,所以前來求治。醫生對女孩說:“你先不要急著跟他談朋友,你去跟他見一面,問清楚他的名字和年齡,回來告訴我就可以了。”複診時,媽媽說這次她的表現不錯,跟那個男孩談了有半個多小時。女孩談到當時情景時說:“因為我想的只是去問他的名字,沒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