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尾搖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Dà Wěi Yáo
【英文名】Herb of Indian Heliotrope
【別名】魷魚草、斑草、貓尾草、象鼻癀、象鼻草, 墨魚須草、大狗尾、象鼻花、天芥菜、狗尾蟲、四角蘇、勾頭蛇、臭檸檬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草科植物大尾搖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liotropiu mindicum L.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15-60cm。 根圓柱形, 于時黃褐色。 莖直立, 粗壯, 多分枝, 被糙伏毛。 葉互生, 稀近對生;葉柄長2-5cm;葉片卵形橢圓形, 長4-10cm, 寬2-4cm, 先端短尖或漸尖, 基部圓形或截形, 下延至葉柄, 邊緣稍有鋸齒或略呈波狀, 兩面疏生短糙毛。 蠍尾狀聚傘花序, 長5-20cm, 細長彎曲, 單一, 不分枝, 頂生或與葉對生, 無苞片;花小密集, 呈2列排列於花序軸的一側;花萼5深裂, 裂片披針形, 被糙伏毛;花冠淺藍色或藍紫色, 稀白色, 高腳碟狀, 長3-5mm, 先端5淺裂, 裂片近圓形, 擴展, 喉部光滑, 無附屬物;雄蕊5, 內藏, 著生於花冠簡基部;子房小, 花柱與柱頭極短, 柱頭闊圓錐體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m以下的丘陵山坡曠野、田邊、路旁荒草地或溪溝邊。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大尾搖含生物鹼:大尾搖堿(indicine), 乙醯大尾搖堿(acetyl indicine), 大尾搖寧堿(indicinine), N-氧化大尾搖堿(indicine N-ocide), 剌淩德草堿(echinatine), 仰臥天芥菜堿(supinine), 歐天芥菜堿(heleurine), 天芥菜堿(heliotrine), 毛果天芥菜堿(lasiocarpine), N-氧化毛果天芥菜堿(lasiocarpine N-ox-ide)。 種子油三醯甘油及氰類脂(cyanolipid)中均含C16、C18脂肪酸, 氰類脂中C16、C18脂肪酸與會, 3-二羥甲基丙烯腈形成酯。
【藥理作用】根的水提取液給麻醉貓靜脈注射可降低血壓並興奮呼吸, 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則均無作用。 水提取液對離體豚鼠回腸無明顯作用,
【毒性】水提取液對小鼠有輕微毒性, 醇提取液則無明顯毒性(每鼠腹腔注射1:1濃度0.8ml不引起死亡)。
【性味】苦;平
【歸經】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解毒。 主肺炎;膿胸;咽痛;口腔糜爛;膀胱結石;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鮮者50-100g;或絞汁密調眼。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汁含嗽。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1.《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 消癰解毒。 治發熱結斑, 肺炎, 膿胸。 2.《南寧市藥物志》:消腫解毒散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