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運動性損傷的病因

運動對於我們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常運動不但可以提高我們的抗病能力而且還可以讓我們身材更加的好, 變得更加年輕, 但是我們在運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一點, 要避免出現運動性損傷, 那麼到底什麼是運動性損傷, 怎樣運動才可能出現運動性損傷呢?其實我們過度使用或者採用錯誤的訓練方法都可能導致運動性損傷。

過度使用

過度使用是導致肌肉或關節損傷最常見的病因。 在疼痛時持續的鍛煉會加重損傷。 一次劇烈的不經意的過度使用, 損傷的恢復要超過48小時。 每次肌肉牽拉, 都會造成部分肌纖維的損傷和糖原的消耗。 因為只有未受損且能得到糖原的肌纖維才能作功, 所以劇烈運動導致能作功的肌纖維越來越少, 損傷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肌纖維的恢復至少要48小時, 糖原的重新蓄積則需要更長時間。 運動者應運動身體的不同部位。

錯誤的訓練方法

錯誤的訓練方法是造成肌肉和關節損傷最常見的原因。 具體表現在:鍛煉者在鍛煉後沒有使機體完全恢復或者當疼痛出現時仍不停止鍛煉。

身體的肌肉時常會因過度活動而勞損, 一些肌纖維發生損傷而另一些則耗盡了自身的能量, 這些能量平時是以碳水化合物和糖原形式貯存。 一般需要兩天多的時間肌纖維才能恢復, 糖原得到補充。 因為只有未受損傷並有足夠營養供應的肌纖維功能才是正常的, 而頻繁的、高強度的鍛煉最終是由相對較少的健康肌纖維來完成, 這樣就增加了損傷的機會。 因此, 應至少間隔兩天進行一次大強度鍛煉或者通過變換鍛煉機體不同部位的方法來預防慢性損傷。

大多數訓練原則遵循艱苦-放鬆原則, 即一天大運動量(如以每英里5分鐘速度跑步), 第二天降低強度(以每英里6~8分鐘速度跑步)。 如果一個運動員每天訓練2次, 則每一次高強度運動後必須跟隨至少3次低強度訓練。 只有游泳運動員能夠耐受每天一次高強度和一次低強度訓練, 可能是水的浮力保護了他們的肌肉和關節。

生物力學因素

肌肉, 肌腱及韌帶如進行過強的運動就會受損, 但如果它們逐漸負重並持續鍛煉就可能耐受。 骨骼發生骨質疏鬆後會變得脆弱。 肌肉及韌帶虛弱會使它們所支援的關節更易受損。

結構異常常導致身體產生不平衡應力, 如下肢不等長, 無論是在跑道上還是在擁擠的公路上跑步,

由於較短的腿離地較遠, 作功較大, 其髖關節產生的應力也較強, 這個部位就容易產生疼痛和損傷。 最常引起足, 腿, 髖部損傷的力學機制是奔跑時腳的過度內旋。 旋前以後, 必須先外旋, 離地前提起足趾, 然後將重心轉移到另一隻腳上。 適當的旋前有助於預防損傷, 但過度內旋引起的小腿扭轉應力可導致足, 腿, 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疼痛。 踝關節的過度屈曲還會使行走或奔跑中足弓與地面的接觸顯得狹窄或缺如。

弓形足即有一個高足弓。 許多弓形足的人足弓並不高, 而是踝關節活動度較小, 使旋前困難, 造成他們的腳對於震動的吸收力差, 從而使下肢骨折的可能性增加。

在上面的文章裡面我們介紹了運動的多種好處,

經常運動能讓我們保持年輕, 但是運動也是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因為錯誤的訓練方法和運動過度都有可能導致我們出現運動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