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三種腳氣分型治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 中醫稱之為“腳弱”“緩風”, 是因為外感濕毒風邪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郁於肌膚所致, 以腳部瘙癢疼痛、糜爛並伴有特殊臭味為主要表現, 影響日常生活的品質。

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 用手搔抓患癬處, 或與患者共用鞋襪、手套、浴巾、腳盆等是其主要傳播途徑。 皮損多由一側傳播至對側, 根據臨床特點, 腳氣可分為三種類型。

浸漬糜爛型腳氣。 早期症狀為腳趾間潮濕, 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 乾涸脫屑後, 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 有奇癢, 易繼發感染。 如出現浸漬糜爛型腳氣,

可用“四黃洗劑”, 即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30克, 加水煎煮30分鐘, 以紗布濕敷20分鐘, 可起到清熱消毒的作用。

水皰型腳氣。 其症狀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 有的可融合成大皰, 皰液透明, 周圍無紅暈。 可用蒼耳子、苦參、蛇床子、大黃、黃精、明礬各30克, 甘草10克加水煎30分鐘, 其中明礬需後下。 黃精專治腳癬, 苦參與蛇床子同用, 可增強殺菌止癢的功效。

增厚型腳氣。 症狀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 角化脫屑、搔癢, 易發生皸裂。 可用黃精、地膚子、明礬(後下)各30克, 加水煎煮30分鐘。 地膚子性寒味苦, 具有清濕熱的功效, 配伍黃精、明礬外洗具有殺菌抑菌之效, 還可使角化的皮膚軟化。

上述腳氣療法, 需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分型施治, 患者在無法確定的情況下,

不要擅自治療, 以免藥不對症, 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 患者平時還要注意清潔, 保持皮膚乾燥, 每天清洗, 勤換襪子;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 以免傳染他人。 (吳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