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適度做做白日夢有8大益處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 曾有著無盡的想像力;而當年齡逐漸增大, 我們學會了立足現實去考慮問題, 想像力卻變得越來越貧乏。 美國《赫芬頓郵報》近日刊文提醒, 無論你有沒有意識到, 這種思想上的禁錮已經給我們的心理和生活帶來了傷害。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在接受採訪時解釋說, 想像力就是提供一種對現實的參照, 適當的想像力可以對心理產生積極影響。 近些年, 國內社會對孩子想像力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 但其實, 最缺乏也是最需要想像力的是大人。 《赫芬頓郵報》同樣指出,

適度做做白日夢, 利大於弊。 一個擁有想像力的人至少能獲得以下好處。

提高 智力

對一個聰明的人, 我們常會用專注、堅定、適應性強等詞形容, 而這些品質就可以來源於想像力。 《無天賦》作者、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認為, 如果把“智慧”一詞重新定義, 應該將想像力加在其中。 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做白日夢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愚蠢, 胡思亂想的過程中, 大腦是在高速活動的, 這種活動對激發智慧發育有著重要意義。

提升 辦事技能

《華爾街日報》的一則報導稱, 研究顯示, 想像力不僅是提升兒童認知能力的重要促進因素, 還對成人處事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擁有想像力的人, 通常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看問題角度,

這種不同可以拓展思路, 從而獲得更好的解決途徑。

增強 記憶力

想像力並非只能在大腦中創造虛構的東西, 它還可以將基於現實的記憶加深,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記憶力。 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發現, 想像力能夠幫人找回大腦中一些曾經被遺忘的資訊。 因此, 大腦曾經受過損傷的患者, 可以通過想像力輔助治療, 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增加 人際好感度

研究發現, 記憶力、想像力和共情之間存在潛在聯繫。 比如, 想像一種自己從未經歷過的生活, 而後, 我們便會對那些有著相同經歷的人產生更多的理解。 汪冰說, 這種通過想像而產生的共情, 可以促使人更多地進行換位思考, 更好地理解他人, 變得更加善解人意,

從而增加人際好感度。

培養 創造力

規則、條框是禁錮想像力的枷鎖, 而打破規則本身, 就是一種創造。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2008年哈佛畢業典禮上也表示, 想像力是人類獨有的, 能夠讓人更有創造力, 更有改革精神。 哈佛醫學院助理醫師斯瑞尼·皮萊博士則認為, 想像力能夠啟動大腦中的某一特定區域, 該區域對於激發創造性, 並將想像中的場景付諸實踐具有促進作用。 就像汪冰所說, 想像力就是一種可以重構現實的能力。

緩解 壓力

如果把用腦比作開車, 平時的工作就相當於在擁堵的城區開車, 壓力大, 心情煩躁;偶爾胡思亂想一下, 就相當於到空氣好的郊區高速開車, 心情愉快。 雖然兩者都在用腦, 但做不同的事帶給你的感受也不同,

隨心所欲的思維能夠帶給你快樂, 壓力也會隨之大減。

休養 大腦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系主任楊東表示, 現代人無論是學習、生活, 還是工作, 習慣了強調程式, 但這種規範會讓主要負責理性思維的大腦半球負擔過重。 若能適度空想, 發揮想像力, 就可以促進大腦兩半球的交替使用, 起到休養大腦的作用。 而在汪冰看來, 平時工作就像把車開到200邁, 瞎想時就是換擋, 讓車速降下來, 進而達到休息的目的。

提升 幸福感

有人說, 在旅行前, 計畫和想像旅行的過程是比旅行本身更幸福的一件事。 再比如, 週末你打算看電影, 那麼, 在真正去看電影前, 期待的過程也是最幸福的。 這種幸福感的提升就是想像力帶來的,

它甚至有對抗苦難的作用。

汪冰認為, 孩子天生具有想像力, 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護他們的想像力;而已經缺乏想像力的成人, 則需要有意識地學著去想像。

首先, 給自己的生活留白。 人只有閑下來的時候, 才有可能做做白日夢。 但閑下來的時候不能只顧著看微信、看影視劇, 而應該多做表達性工作, 比如畫畫、唱歌、朗讀。 因為被動地接收資訊對增強想像力沒有益處。

其次, 偶爾頭腦風暴一下。 在工作中, 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 常常會採用頭腦風暴的形式。 其實, 這種頭腦風暴也可以用在生活中。 比如你在計畫一次旅行時, 不要只是想著如何安排行程, 這是一種限行思考;不妨把“旅行”兩個字或旅行目的地寫在白紙上,

然後發散思維, 想所有跟旅行、跟目的地相關的事, 越發散越好。

最後, 要挑戰生活常規。 常規扼殺想像力, 新鮮感則能帶來想像力。 比如, 可以在上下班途中, 經常更換不同的路線, 以獲得新鮮感。 此外, 想像力是具有自發性的, 不要總給自己做出各種既定的設計, 建議自製一個骰子, 在六個面上分別寫上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閒暇時擲出骰子, 看到什麼做什麼, 為生活平添幾分樂趣。 這種不確定性, 對激發你的想像力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