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引起中風的3大因素

1、 疾病因素:

(1)高血壓: 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那麼高血壓是如何導致腦出血的呢?

① 高血壓可使腦動脈管壁變脆, 或者形成微動脈瘤(多見於50歲以上的患者), 當血壓驟升時, 血管和微動脈瘤可能破裂而引起腦出血。

② 高血壓引起的腦小動脈痙攣可能造成其遠端腦組織缺氧、壞死, 發生點狀出血和腦水腫。

防治腦出血的關鍵在於控制高血壓病。 臨床資料表明, 血壓高持續升高會使中風危險增加4一6倍。 血壓越高則風險越大, 收縮或舒張壓升高都有害。 臨床上腦中風患者常伴有顯著的高血壓。

因此, 防治腦出血的關鍵在於控制高血壓病, 一旦發現已患高血壓, 就必須就醫, 聽從醫生的忠告, 有效地控制血壓, 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2)糖尿病: 糖尿病容易造成微血管損害, 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毛細血管管壁增厚, 增加中風的機會。 高血糖, 尤其是近期高血糖是中風尤其是腦梗塞的重要的危險因素。

臨床上反復發作腦中風患者, 有10-30 % 證明有糖尿病。 中風後血糖高者臨床症狀更重些, 恢復也較差。 在腦中風死亡的患者中, 糖尿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

(3)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主要是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指標升高, 血管壁容易形成蠟樣脂肪沉澱, 從而導致動脈閉塞。 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

血脂增高往往和腦中風有關。 因此, 中中老年人定期檢查血脂是十分重要的。

(4)心臟病: 一方面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 可同時影響心臟與腦血管等, 因此, 腦中風和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這兩種疾病常常互相影響。 另一方面風心病, 心內膜炎等特別在伴發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絞痛、心房纖顫時心源性栓子脫落進入腦部, 易誘發腦中風。 所以說心臟病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一旦發現自己心臟功能不好就及時就醫, 避免進一步導致腦血液迴圈障礙。

(5)眼底動脈硬化: 國內外調查資料表明, 伴有眼底動脈硬化者發生中風的危險性顯著增加, 其硬化程度越高, 危險性越大, 合併高血壓者差別更為明顯

(6)血液學因素: 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壓積增高等, 可升高血粘度, 降低血流量, 影響腦的微循環, 促進血栓形成, 增高中風的危險度。 此外, 臨床上白血病可併發腦出血。 因此, 血液病和血液流變學異常亦是中風的危險因素。

2、生活習慣:

(1) 吸煙: 吸煙對於中風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是危險因素。

① 吸煙及煙霧中的某些成分除可直接導致血管內皮的早期損害外, 還可影響膽固醇的代謝, 促使動脈硬化發生並刺激斑塊增大。

② 長期吸煙者由於吸煙引起肺部疾患而致慢性缺氧、血液中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紅細胞壓積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都可直接導致血液容易凝固和血小板聚集, 血液粘滯度升高, 加之血小板聚集增多而易引起血栓形成。

③ 吸煙對周圍血管有顯著的收縮作用, 引起腦血管痙攣, 增加血管阻力, 導致腦血流量減少。

統計資料顯示, 30一40歲的吸煙者的腦中風發病率幾乎是不吸煙者的5倍, 50一60歲吸煙者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比不吸煙者要多3倍。 這足以說明吸煙危害人體健康決不是危言聳聽, 應該引起重視。

(2)飲酒:大量飲酒一方面可引起血壓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礙, 導致腦出血。 另一方面可誘發心律不齊和心臟壁運動異常而引起腦栓塞, 啟動凝血系統增強血小板聚集作用以及刺激腦血管平滑肌收縮造成腦血流量減少, 引起缺血性中風。

發生腦中風的青壯年患者中, 43% 在發病前有酒精中毒史, 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甚, 分別為4倍和5倍。

過量飲酒是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所以飲酒要有分寸, 掌握自己的酒量, 切忌豪飲。

(3)飲食因素:主要指鈉、肉類和動物油等。 高鹽、高肉食、高動物油的攝入, 是促進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因素, 因此對中風高危人群是不利的。

3、年令、體質、遺傳因素:

年齡: 中風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 尤其是55歲以後至75歲各年齡組中, 增高更為明顯。 因此, 中風是55歲以上人群應該重點防治的疾病。

肥胖: 肥胖與高血壓、高血糖、心臟病有關, 中風病人的體型肥胖者居多。

腦血管病家族史: 腦血管病有家族遺傳因素, 我國調查表明直系親屬中有腦血管病史的人患中風的機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