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我國近三成人有睡眠障礙 睡不著睡不醒打鼾都是病

我國有20%~30%的人存在睡眠障礙, 其中女性高於男性

醫學指導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張湘民教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周伯榮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趙江佩博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蔡曉冬博士

明天是世界睡眠日。 關於睡眠的重要性, 人們最愛引用的一個資料就是“人的一生之中1/3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 在大部分人看來, 睡覺是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然而, 對於有睡眠障礙的人而言, 睡覺, 又是最困難的事情。 專家介紹,

我國有20%~30%的人存在睡眠障礙, 其中女性高於男性。 睡眠障礙, 不僅包括“睡不著”的失眠, 還有“睡不醒”的發作性睡病, 更有“晚上睡覺整夜打鼾、次日老打瞌睡”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此外, 還有因情緒而引起的“情緒性睡眠障礙”。

文/廣州日報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簡文楊、白恬

失眠

入睡難、易醒、早醒、品質差都算失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周伯榮教授介紹, 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品質不滿足並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 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睡眠維持障礙(整夜覺醒次數≥2次)、早醒、睡眠品質下降和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於6小時)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

周伯榮介紹,

失眠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失眠和繼發性失眠兩類。 繼發性失眠包括由於軀體疾病、精神障礙、藥物濫用等引起的失眠, 以及與睡眠呼吸紊亂、睡眠運動障礙等相關的失眠。

由於睡眠障礙的原因複雜多樣, 因此不能盲目地靠服用安眠藥來解決問題, 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 明確病因及診斷, 通過治療軀體疾病、改變生活作息等方法改善睡眠。 失眠的診斷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存在以下症狀之一:入睡困難、易醒、早醒、睡眠品質差或白天覺得疲乏。

2.在有條件睡眠且環境適合睡眠的情況下仍出現上述症狀。

3.患者至少有一種與睡眠相關的日間功能損害:疲勞或全身不適;注意力、注意力維持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學習、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緒波動或易激惹;日間犯困;興趣、精力減退;工作或駕駛過程中錯誤傾向增加;緊張、頭痛、頭暈或與睡眠缺少有關的其他軀體症狀;對睡眠過度關注。

危害

失眠與不少疾病互為因果

周伯榮認為, 失眠與身體免疫調節、癌症、高血壓等疾病都存在聯繫。 失眠和這些疾病通常是互為因果, 往往形成惡性循環。

睡眠不足免疫力會下降

周伯榮說, 睡眠不足會使個體的免疫力下降, 從而導致抵禦外界病毒的能力顯著降低。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睡眠研究人員發現, 與每晚睡眠超過7小時的人相比, 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者患感冒的風險增加4.2倍。 此項研究提示, 睡眠參與了機體免疫系統的鞏固, 並且通過睡眠可以加快覺醒時免疫資訊的編碼和處理,

説明機體更好地抵禦外界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睡眠受干擾腫瘤會增大

周伯榮介紹,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發現, 對移植癌細胞的小鼠干擾睡眠後, 小鼠體內腫瘤的體積相比對照組明顯增大, 侵襲力也更強。

睡眠不好會致血壓升高

周伯榮介紹, 臨床研究發現, 失眠可引起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波動, 其晝間血壓的狀況與夜間睡眠情況有密切的關係, 兩者相互影響。 不少高血壓患者常由於夜間睡眠不好而致血壓升高, 藥物治療也不能使血壓降至理想水準, 久之常導致高血壓相關疾病的發生, 器官結構適應性改變, 迫使心血管系統在一個較高的血壓水準上工作, 最終引起嚴重後果。

周伯榮說, 有的患者甚至由於長期睡眠障礙而出現精神緊張、抑鬱或焦慮等情況而使高血壓加重或惡化。 此外, 睡眠障礙是老年人十分普遍的現象。 多數老年高血壓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並且睡眠狀況直接影響血壓的平穩, 使日間血壓波動過大或升高。 因此, 獲得良好的睡眠對於老年高血壓患者尤為重要, 直接關係到能否很好地控制血壓及儘量減少心腦血管意外發生。

很多疾病會導致失眠

周伯榮介紹, 反過來, 很多疾病都會表現出睡眠障礙, 比如甲亢會引起甲狀腺激素增多, 刺激交感神經興奮, 從而出現入睡困難、易醒、早醒、多夢等睡眠問題。

此外, 研究表明:44%的老年性癡呆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

1/3的高血壓患者、1/5的心臟病患者均有失眠症狀;焦慮症、抑鬱症部分人群會出現徹夜難眠症狀;而正常人群也會因工作環境、壓力過大、家庭變故等情況, 而出現短暫的睡眠障礙。

提醒

失眠超過兩周應去看醫生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趙江佩博士提醒, 失眠分為急性失眠、亞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三種。 原來沒有失眠的, 在一個月內起病, 稱為急性失眠;失眠時間大於一個月、小於六個月的是亞急性失眠;大於六個月的稱為慢性失眠。 “如果只是偶爾一晚兩晚沒睡好, 不必擔心。 但如果自己無法調整, 因為睡不著而影響第二天學習工作和生活, 或者造成失眠的時間超過兩周, 甚至長達一個月時, 就應看醫生了”。

周伯榮介紹,失眠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對於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應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傳統的助眠藥物、褪黑素、抗抑鬱藥物。非藥物治療包括:睡眠衛生教育、睡眠限制治療、認知治療、鬆弛訓練等。

發作性睡病

睡不醒,走路都會突然睡著

“還有一種睡眠障礙,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那就是晚上睡得再好,白天也還是想睡,好像永遠睡不醒,而且隨時都有可能睡著,甚至走路都會突然睡著、摔跤。”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蔡曉冬博士介紹,這其實也是一種病,叫做發作性睡病。

據介紹,發作性睡病通常有五聯症:

1.白天過度嗜睡。即整天都有不可抗拒的疲倦感和疲勞感,尤其是白天更嚴重,特別容易睡著。

2.猝倒。失去本能的或者有意識的對肌肉的控制。例如,當強烈的情緒——大笑、高興、驚訝、憤怒和受到刺激時,膝蓋彎曲甚至無力,或頭垂下或下巴鬆弛。嚴重時可倒地。

3.睡眠癱瘓。當人們睡著或者睡醒時,快速眼動睡眠導致的暫時性的身體軟癱。可能會持續短暫的幾秒鐘到幾分鐘。

4.睡眠幻覺。發作性睡病患者在入睡時或者快醒來時會產生的聽覺或視覺幻覺。

5.夜間睡眠紊亂。多夢易醒,醒後難以入睡。

據介紹,有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快速發胖,脾氣暴躁的性格變化。由於疾病並不被為人所知,不僅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被各地醫生錯診/誤診,還給患者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發作性睡病最突出的特點是入睡快,即快速進入睡眠狀態。”蔡曉冬說,最常見的病例就是,有些學生,不管上什麼課都老打瞌睡,即使前一天睡得很好,第二天還是打瞌睡。“還有的人,即使在一些重要場合,比如重要會議中,也抑制不住地瞌睡,其實都可能是患上了發作性睡病。”

蔡曉冬介紹,發作性睡病的病因並不明確,主要人群為老年人、腦血管疾病患者、顱內感染患者。對於已確診為發作性睡病的患者,通常需要通過藥物長期治療。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晚上睡得很“香”但白天還是嗜睡

“還有一種典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也稱鼾症。”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張湘民教授介紹, 據統計,成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發病率約5%,中年肥胖人士高達50%,目前國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估計達6千萬之多,僅廣東就約有600萬例。

案例:

睡到半夜突然昏過去

張湘民介紹,他曾接診過一例46歲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患者曾是一名小學老師,從幾年前開始,晚上睡覺打鼾,“整棟樓都能聽到”,但白天又總是打瞌睡,有時吃著飯睡著了,飯碗掉了都不知道,只能改做行政。今年過年時,他在睡覺時昏迷了過去,被緊急送進醫院的ICU搶救。檢查後診斷為重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由於長期缺氧,還伴有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只能採用無創通氣的辦法,用呼吸機強制幫他通氣,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症狀才改善。

治療:

嚴重者考慮手術治療

“兒童患鼾症,會影響生長發育;男性患鼾症,會影響體能和智力;女性患鼾症,易發生內分泌失調早衰,長者患鼾症,則易患中風、癡呆。”張湘民介紹,重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一半以上有高血壓、心臟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半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因此,一定要注意治療。症狀輕的患者,可採取減重、側位睡覺、戴持續正壓呼吸機等辦法,若效果不理想,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張湘民介紹,目前治療嚴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有多種微創手術方法,如軟齶植入術、舌根牽拉術、射頻治療、微波治療、硬化劑治療、鐳射手術、低溫等離子等等。

“但是,手術治療效果因人、因專家的技術水準而有較大差異。”張湘民說,他已探索出了一種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微創手術,比起傳統的微創手術來,可提高療效,減少損傷。

判斷:

晚上打鼾白天嗜睡

判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主要看是否出現下列情況:

1.睡眠打鼾,張口呼吸,頻繁呼吸停止;

2.白天困倦,疲乏無力,嗜睡甚至在工作、開會或駕駛時睡著;

3.睡眠中反復憋醒,睡眠不寧;

4.睡眠時動作異常,肢體抽動;

5.經常發生夜間心絞痛或心律失常;

6.睡眠時遺尿,夜尿明顯增多;

7.睡醒後頭痛,頭暈、晨起後常有明顯血壓升高;

8.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工作學習能力下降;

9.性功能減退,陽痿;

10.性格改變,易怒、抑鬱不振等;

11.夜間不能入睡,有恐怖感。

情緒性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只因“睡眠恐懼症”

周伯榮介紹,還有一種睡眠障礙是“情緒性睡眠障礙”。這類患者的情緒主要表現為煩惱、憤怒、害怕失眠、擔心失眠帶來的後果,從而導致睡眠障礙。這類患者以“焦慮”情緒為主要特徵,他們通常形容自己患了“睡眠恐懼症”。要預防情緒性睡眠障礙,睡覺時要避免以下幾種情緒:

第一,負面情緒。人如果持續性地處於緊張、擔心、害怕、懷疑、憤怒、憎恨、抑鬱、焦慮等情緒狀態,整個大腦和身體始終無法放鬆,大腦就會一直處在一種高速運轉的狀態,無法進入睡眠狀態。反過來,不良的睡眠又會催生負面情緒。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最常見的引起失眠的暗示心理就是:害怕。“怕失眠,想入睡”這一心理暗示本身會引起腦細胞的興奮,讓抑制的過程無法實現。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會加重失眠。

第三,期待。最常見的就是擔心睡過頭而出現早醒、睡得淺等情況。如第二天早上要趕火車、飛機;如面臨結婚、考試、晉升等大事。

第四,自責。有些人因為一次無心的過失,感到內疚自責,睡前總是在腦子裡重演過失事件,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從而久久不能入睡。

第五,衝突和矛盾。有的人童年時受到喪失重要親人、恐嚇等創傷性刺激事件,出現怕黑而不敢睡覺的情況。成年後,只要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又會出現失眠的狀況。

周伯榮說,這類患者首先要學會管理情緒,學會適度地宣洩;其次,不要把睡眠看得太重;最後,培養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嚴重的應求助於專業人士。

溫馨提醒:

“家部落”公眾號正在舉辦“關注睡眠有好禮”和“睡眠日知名品牌團購”活動。詳情請戳下麵的二維碼。

周伯榮介紹,失眠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對於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應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傳統的助眠藥物、褪黑素、抗抑鬱藥物。非藥物治療包括:睡眠衛生教育、睡眠限制治療、認知治療、鬆弛訓練等。

發作性睡病

睡不醒,走路都會突然睡著

“還有一種睡眠障礙,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那就是晚上睡得再好,白天也還是想睡,好像永遠睡不醒,而且隨時都有可能睡著,甚至走路都會突然睡著、摔跤。”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蔡曉冬博士介紹,這其實也是一種病,叫做發作性睡病。

據介紹,發作性睡病通常有五聯症:

1.白天過度嗜睡。即整天都有不可抗拒的疲倦感和疲勞感,尤其是白天更嚴重,特別容易睡著。

2.猝倒。失去本能的或者有意識的對肌肉的控制。例如,當強烈的情緒——大笑、高興、驚訝、憤怒和受到刺激時,膝蓋彎曲甚至無力,或頭垂下或下巴鬆弛。嚴重時可倒地。

3.睡眠癱瘓。當人們睡著或者睡醒時,快速眼動睡眠導致的暫時性的身體軟癱。可能會持續短暫的幾秒鐘到幾分鐘。

4.睡眠幻覺。發作性睡病患者在入睡時或者快醒來時會產生的聽覺或視覺幻覺。

5.夜間睡眠紊亂。多夢易醒,醒後難以入睡。

據介紹,有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快速發胖,脾氣暴躁的性格變化。由於疾病並不被為人所知,不僅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被各地醫生錯診/誤診,還給患者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發作性睡病最突出的特點是入睡快,即快速進入睡眠狀態。”蔡曉冬說,最常見的病例就是,有些學生,不管上什麼課都老打瞌睡,即使前一天睡得很好,第二天還是打瞌睡。“還有的人,即使在一些重要場合,比如重要會議中,也抑制不住地瞌睡,其實都可能是患上了發作性睡病。”

蔡曉冬介紹,發作性睡病的病因並不明確,主要人群為老年人、腦血管疾病患者、顱內感染患者。對於已確診為發作性睡病的患者,通常需要通過藥物長期治療。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晚上睡得很“香”但白天還是嗜睡

“還有一種典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也稱鼾症。”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張湘民教授介紹, 據統計,成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發病率約5%,中年肥胖人士高達50%,目前國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估計達6千萬之多,僅廣東就約有600萬例。

案例:

睡到半夜突然昏過去

張湘民介紹,他曾接診過一例46歲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患者曾是一名小學老師,從幾年前開始,晚上睡覺打鼾,“整棟樓都能聽到”,但白天又總是打瞌睡,有時吃著飯睡著了,飯碗掉了都不知道,只能改做行政。今年過年時,他在睡覺時昏迷了過去,被緊急送進醫院的ICU搶救。檢查後診斷為重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由於長期缺氧,還伴有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只能採用無創通氣的辦法,用呼吸機強制幫他通氣,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症狀才改善。

治療:

嚴重者考慮手術治療

“兒童患鼾症,會影響生長發育;男性患鼾症,會影響體能和智力;女性患鼾症,易發生內分泌失調早衰,長者患鼾症,則易患中風、癡呆。”張湘民介紹,重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一半以上有高血壓、心臟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半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因此,一定要注意治療。症狀輕的患者,可採取減重、側位睡覺、戴持續正壓呼吸機等辦法,若效果不理想,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張湘民介紹,目前治療嚴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有多種微創手術方法,如軟齶植入術、舌根牽拉術、射頻治療、微波治療、硬化劑治療、鐳射手術、低溫等離子等等。

“但是,手術治療效果因人、因專家的技術水準而有較大差異。”張湘民說,他已探索出了一種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微創手術,比起傳統的微創手術來,可提高療效,減少損傷。

判斷:

晚上打鼾白天嗜睡

判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主要看是否出現下列情況:

1.睡眠打鼾,張口呼吸,頻繁呼吸停止;

2.白天困倦,疲乏無力,嗜睡甚至在工作、開會或駕駛時睡著;

3.睡眠中反復憋醒,睡眠不寧;

4.睡眠時動作異常,肢體抽動;

5.經常發生夜間心絞痛或心律失常;

6.睡眠時遺尿,夜尿明顯增多;

7.睡醒後頭痛,頭暈、晨起後常有明顯血壓升高;

8.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工作學習能力下降;

9.性功能減退,陽痿;

10.性格改變,易怒、抑鬱不振等;

11.夜間不能入睡,有恐怖感。

情緒性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只因“睡眠恐懼症”

周伯榮介紹,還有一種睡眠障礙是“情緒性睡眠障礙”。這類患者的情緒主要表現為煩惱、憤怒、害怕失眠、擔心失眠帶來的後果,從而導致睡眠障礙。這類患者以“焦慮”情緒為主要特徵,他們通常形容自己患了“睡眠恐懼症”。要預防情緒性睡眠障礙,睡覺時要避免以下幾種情緒:

第一,負面情緒。人如果持續性地處於緊張、擔心、害怕、懷疑、憤怒、憎恨、抑鬱、焦慮等情緒狀態,整個大腦和身體始終無法放鬆,大腦就會一直處在一種高速運轉的狀態,無法進入睡眠狀態。反過來,不良的睡眠又會催生負面情緒。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最常見的引起失眠的暗示心理就是:害怕。“怕失眠,想入睡”這一心理暗示本身會引起腦細胞的興奮,讓抑制的過程無法實現。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會加重失眠。

第三,期待。最常見的就是擔心睡過頭而出現早醒、睡得淺等情況。如第二天早上要趕火車、飛機;如面臨結婚、考試、晉升等大事。

第四,自責。有些人因為一次無心的過失,感到內疚自責,睡前總是在腦子裡重演過失事件,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從而久久不能入睡。

第五,衝突和矛盾。有的人童年時受到喪失重要親人、恐嚇等創傷性刺激事件,出現怕黑而不敢睡覺的情況。成年後,只要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又會出現失眠的狀況。

周伯榮說,這類患者首先要學會管理情緒,學會適度地宣洩;其次,不要把睡眠看得太重;最後,培養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嚴重的應求助於專業人士。

溫馨提醒:

“家部落”公眾號正在舉辦“關注睡眠有好禮”和“睡眠日知名品牌團購”活動。詳情請戳下麵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