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曬步數成時尚 但狂走猛跑不是鍛煉

暴走、慢跑成時尚

“曬步數”最初源自微信的應用程式, 微信使用者只要在微信中關注“微信運動”公眾號, 系統就會自動記錄下使用者一天走了多少步, 跑了多少公里, 並在內置的排行榜中和其他朋友“一決高下”。 朋友間可相互點贊, 排名第一的會成為大家“膜拜”的對象。

隨著“曬步數”的流行, 不少人開始下載專門的記步軟體, 記錄自己每天的運動成果。 據統計, 下載次數超過百萬的計步軟體就超過15種, 其中有的軟體下載量甚至超過了千萬次。

通過走路和跑步來健身, 本是一件好事, 可在這樣的“相互監督”下,

似乎變了味兒:不少人與朋友比著走, 甚至變身“暴走”族, 不求最多, 只求更多。 年過50的楊阿姨, 退休在家很悠閒, 自從社區廣場有了“暴走”運動後, 每天都和同齡的姐妹們“鬥步”, 感覺很有樂趣, 可沒多久, 楊大媽漸漸感覺體力不支, 腰膝酸痛。

從事財務工作的劉小姐, 年初下了健身的決心後, 就開始了曬步旅程, 每天晚飯後就到社區的湖邊慢跑, 平時最不愛動的她, 一時成了“健身達人”。 但一段時間下來, 劉小姐感覺自己雙腿像是綁了沙袋一樣, 沒有力氣, 膝蓋也經常隱隱作痛。

運動不能別光追求量

生命在於運動, “曬步數”確實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督促人們完成每天的運動。 但如果不顧自身體質, 反而會得不償失。 以下幾個誤區尤為嚴重。

走得多。 “運動量並非越大越好, 過量反而會使免疫功能受損, ”汪軍說。 人在劇烈運動時, 體內會產生較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 當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時, 會使脾臟產生白細胞的能力大大降低, 致使淋巴細胞中細胞活性大大降低。

速度快。 有人為達到大汗淋漓的感覺, 行走和奔跑的速度都十分快。 “對於走路和跑步而言, 強度就是速度, ”苟波說, 強度過大, 容易發生運動傷害。 比較常見的有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及腰部的疼痛和損傷, 在道路不平條件下, 還容易導致腳扭傷。

早起就猛跑。 人經過一夜睡眠, 腸內食物已消化殆盡, 急需補充。 不吃早餐或不補水就出門“狂走猛跑”, 會導致血糖過低。 早起時,

人體血液更黏稠, 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患者, 運動風險更大。 此外, 淩晨是心血管病高發期, 高危人群應避免清晨劇烈運動。 如條件允許, 可先喝水, 少進食後再鍛煉。

嚴寒酷暑無阻。 研究表明, 極端溫度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 一熱一寒, 是心腦的“大敵”。

眼下, 正值三伏天, “秋老虎”異常兇猛, 超負荷的運動會威脅身體健康。 苟波建議, 應避免過度運動, 注意天氣變化。

靠走路減肥。 有的人刷步數, 是為了“減肥”。 幾乎所有的計步軟體都會計算消耗的卡路里數。 但研究發現, 這樣的計量方法並不科學, 因為計步軟體記錄的只是行走消耗的能量, 不包括代謝的耗能。 “人體一天中攝入的熱量越多, 器官負擔越重, 但如果再進行超負荷的運動,

器官的負擔則翻倍, 久而久之, 加快器官衰老。 ”汪軍說。

量力而行最重要

研究顯示, 成年人每天攝入的熱量約為2100大卡, 而維持生命體征和日常活動只需1800大卡, 多出的300大卡需通過運動消耗。 成年人走30步可消耗1大卡, 若要甩掉這多餘的300大卡則需走9000步左右。 為此, 原國家衛生部曾發出“每日一萬步, 吃動兩平衡, 健康一輩子”的呼籲。 那究竟如何走合適呢?

下午或傍晚效果更好。 苟波說, 健步走的最佳時間為晚上的5點至8點, 上班族時間受限, 可利用下班回家路上的時間多走走。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 也可選擇工作間隙, 分兩三次去完成, 一樣可以達到健身的效果。

走1小時, 跑半小時。 “走多少、跑多少算合適”是不少健身愛好者的困惑,

苟波建議, 通常情況下, 健步走推薦量保持在每天1小時, 跑步半小時左右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 如狀態不好可適當減量, 甚至不走。

老少鍛煉方法各異。 小孩心肺功能活躍, 可選擇強度相對較大的短跑、球類運動進行鍛煉, 但有先天疾病的人除外。 青少年可通過強度高的運動來提高身體素質。 對於中老人年, 應選擇強度相對較小的健步走, 運動前可先做些伸展活動, 保持動作協調規範, 這樣可減少腦損的發生。 此外, 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骨關節病等患者參加鍛煉應諮詢醫生。

強度適宜。 苟波說, 健康的運動強度可參照心率水準判斷:對於沒有鍛煉基礎的人來說, 運動後, 用170減去年齡, 得出的數字就是恰當強度;而對有鍛煉基礎的人而言,

則用180減去年齡。 比如, 一個40歲的人, 最健康的運動就是心率在走路中達到130次/分鐘, 並在鍛煉後有微微出汗、腳部輕微酸脹及說話喘氣的現象。

自身及外部環境。 步行、跑步應選安全平整的道路、合適的鞋襪;運動過程中會大量出汗, 應適時適量補水, 以白開水為宜;鍛煉者要學會“看天”, 根據天氣情況, 調整當天的活動項目及活動量。 如遇霧霾天, 應儘量在室內進行, 如做保健操、原地跑步等。 此外, 運動後不要立即停止活動, 應逐漸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