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案例分析 中醫辨治失眠有方

"胃不和則臥不安”, 陽明經氣上逆, 致使胃氣不得下行, 導致“胃不和”, 形成“臥不安”, 而以失眠為主要症狀的神經衰弱, 治療應以“調和胃氣”法而得。
“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 源於《素問·逆調論》:“人有逆氣……不得臥……是陽明新逆也。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 六腑之海, 其氣亦不行。 陽明逆, 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 ”按該文主旨是論述陽明經氣上逆, 致使胃氣不得下行, 導致“胃不和”, 形成“臥不安”的病變機理。 然而筆者從多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 凡以失眠為主的神經衰弱患者, 在其發病過程中,

多兼納差、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嘔吐吞酸、大便失調等胃氣不和症狀。 這正與以上經文所論主旨相吻合。 據此, 以“調和胃氣”法治之, 屢獲佳效。 茲不揣膚淺, 將臨床體會結合典型病例管陳於下, 供大家參考。

一、食滯胃脘
由於食滯胃脘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飲食不節, 食積不化, 停滯胃脘, 氣機阻滯, 胃氣上逆所致。 治以消食破積, 導滯和胃。 保和丸為其代表方。
例4、譚女, 35歲1990年3月23日初診。 自訴:夜不能寐, 脘腹脹悶兩周餘, 周身乏力, 記憶力明顯減退, 西醫診為神經衰弱, 以西藥調節神經, 及神經衰弱丸治療罔效。 刻診:失眠, 僅天明前入睡2-3小時, 頭暈煩燥;不思食, 食則欲嘔, 噯腐吞酸, 口氣穢熱;大便粘滯, 日2~3行, 但所下不多,

穢臭難聞;舌紅, 苔黃厚膩, 脈滑數。 心腦治療儀提示:①腦血管緊張度增高;②神經衰弱。 證屬食滯蘊熱, 胃氣不和。 治以破積導滯, 消食和胃。 涼膈散和保和丸化裁。 處方:焦四仙40克, 炒萊菔子30克, 枳實、黃芩、連翹、雞內金、厚樸、藿香、佩蘭各10克, 半夏、茯苓、陳皮各12克。 水煎日服一劑。 5劑寐安, 餘症均瘳。
二、中焦濕熱
由於中焦濕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 多緣外感濕熱之邪, 或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酒酪之品, 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 甘露消毒丹為其代表方。
例1、周女, 48歲。 1989年8月15日初診。 自訴:2個月前由村來城照看外孫, 女慮其不愜意, 日以魚、肉、雞湯佐餐, 月餘即覺夜寐不安, 脘腹滿悶納呆。 曾服維生素B1, 維生素C面面俱到果維素、舒樂安定片及柏子養心丸等藥治療,
然病益甚。 刻診:入睡艱難, 輾轉反側, 每夜僅睡兩小時許, 頭痛昏沉, 記憶力減退, 脘腹飽脹, 納呆, 嘔惡, 大便粘滯, 溲黃, 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而數。 證屬中焦濕熱, 胃氣不和。 治以苦降辛開清化和胃。 甘露消毒丹化裁。 處方:藿香、佩蘭、黃芩、黃連、姜半夏、厚樸、枳殼、竹茹各10克, 白蔻、蘇葉各8克, 六一散20克(包煎)。 水煎日服一劑。 四劑病癒過半。 原方增損繼服四劑而安。
三、痰濁內擾
由於痰濁內擾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 多緣中土失運, 積濕 生痰, 或情志鬱結, 氣鬱生痰, 痰濁擾胃所致。 黃連溫膽湯為其代表方。
例2、馮女, 55歲。 1991年8月23日初診。 自訴:年初退休以來, 身體日漸豐腴, 繼而夜寐不安。 前醫按“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紊亂”, 以西藥調節神經罔效。
刻診:夜寐驚醒不安, 終日昏沉眩暈, 記憶力減退, 胸中板悶, 痰多而粘, 不思食, 食則索然無味, 嘔惡噯氣, 苔黃厚膩, 脈弦滑數。 證屬痰濁內擾, 胃失和降, 治清熱祛痰、化濁和胃。 黃連溫膽湯化裁。 處方:黃連、半夏、橘紅、炙甘草、茯苓、枳實、生薑各10克, 柴胡、竹茹各7克, 龍骨、牡蠣(二藥先煎)、栝蔞各30克。 水煎日服一劑。 3日即能安寐, 餘症銳減。 減其制, 繼服3劑, 餘症亦瘥。
四、胸膈鬱熱
由於胸膈鬱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 多緣於素體心胸熱邪蘊結, 且過服辛熱之品 , 或汗、吐、下太過, 傷津耗液所致。 梔豉湯、涼膈散為其代表方。
例3、朱女, 48歲, 1988年5月21日初診。 自訴:夜寐不安三月餘。 以養血安神片、柏子養心丸及西藥(藥物不詳)治療, 然病益進。
刻診:臥不安席, 心胸懊惱煩熱, 頭烘熱脹痛, 注意力銳減, 面赤唇幹, 口燥渴, 氣穢臭。 時發口瘡, 便幹溲黃。 舌紅, 苔幹黃, 脈浮洪數。 證屬熱擾胸膈, 胃氣不和。 治以通泄鬱熱, 清宣和胃。 涼膈散化裁。 處方:大黃、梔子、黃芩、連翹、豆豉、甘草、枳實、元明粉(沖)各10克, 薄荷6克, 水煎, 日服一劑, 6劑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