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蒜價暴跌豬肉飆漲,價格波動大

文章導讀

產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 即便是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養豬業, 規模化養殖也只占40%。 小規模分散經營是農業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現狀。 走出追漲殺跌怪圈, 一方面, 要加強生產資訊和市場訊息的監測服務與引導, 價格調控要把握好時機、方式和角度。 另一方面,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儘快完善對各類農業合作社的政策支持, 讓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 引導農產品供求實現均衡。 走出追漲殺跌怪圈, 確保農產品價格不大漲、不大落, 今後要補的課還很多。

導語:關於農副蔬菜的價格近來一直是上下波動, 農民對於這種價格的波動往往感到措手不及, 這些跟市場調控的滯後有關。

近日兩則新聞引人關注。

一則是關於豬價。 5月份全國生豬價格同比上漲了40.4%, 創下2008年來的新高。 一則是關於蒜價。 進入6月, 山東金鄉等主產區的蒜價格下跌近一半,

囤積嚴重仍無人收購。

農產品價格週期波動, 是市場客觀規律, 但價格大起大落, 肯定對市場無益。 今年豬價漲了, 養豬戶擔心價格哪天又可能大跌下去。 同樣, 從去年“蒜你狠”到今年“蒜你賤”, 讓許多蒜農措手不及。

事實上, 這些年農產品市場“多了少、少了多”,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現象持續上演, 農產品生產一直走不出“追漲殺跌”這個怪圈。

價格“怪圈”暴露出資訊監測引導不足。 長期以來, 關注農村生產環節少;重視市場價格監測, 忽視市場預警、研判。 難怪養殖戶說, 都知道豬多價賤、豬少價升, 可到哪兒能查到管用的資訊?種植戶說, 都知道不要盲目“跟風”, 可誰幫我們判斷市場訊息?缺乏生產資訊服務引導,

農民“種什麼、種多少”很多還要靠經驗, 等到價格波動了, 再做出反應已經來不及了。

價格 “怪圈”也反映出調控能力不強。 一些地方臨時性、補救性措施多, 預控性的事先干預較少。 不僅如此, 調控措施大多都比市場“慢半拍”, 習慣“短平快”的調控, 打壓價格, 或擴大生產規模, 這種“急就章”的被動調控, 往往會形成過度干預, 釋放出錯誤的市場信號, 違背了市場規律。 去年蔬菜行情看漲, 各方反應有些過急, 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場信號, 抬高了農民的銷售預期, 這也是年初蔬菜集中供應、生產過剩的原因之一。

說到底, “追漲殺跌”的深層矛盾還是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 即便是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養豬業, 規模化養殖也只占40%。

小規模分散經營是農業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現狀。 走出“追漲殺跌”怪圈, 一方面, 要加強生產資訊和市場訊息的監測服務與引導, 價格調控要把握好時機、方式和角度。 另一方面,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儘快完善對各類農業合作社的政策支持, 讓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 引導農產品供求實現均衡。

走出“追漲殺跌”怪圈, 確保農產品價格不大漲、不大落, 今後要補的課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