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外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Dǎn Mù
【英文名】Medicinal Fatheadtree, Wood and root of Medicinal Fatheadtree
【別名】山熊膽、熊膽樹、藥烏檀、黃膽木、黃心木、樹黃柏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膽木的枝、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洗淨切片, 曬乾。
【原形態】喬木, 高4-12m。 小枝纖細而光滑。 葉對生, 紙質;葉柄長10-15mm;托葉倒卵形, 長6-10mm, 先端圓, 早落;葉片橢圓形, 罕有倒卵形, 長7-14cm, 寬4-7cm, 先端漸尖, 略鈍, 基部楔形, 全緣, 側脈8對, 近邊緣外彼此連結, 兩央均明顯。 頭狀花序頂生, 單生, 圓球形;總花梗長1-3cm, 中部以上有早落的苞片;花5數;萼管邊成肉質體:子房下位。 小堅果合成一球體, 熟時黃褐色, 直徑9-15mm, 表面粗糙。 種子橢圓形, 長約1mm, 腹面平坦, 背面拱起, 種皮黑色有光澤, 並有微小窩孔。 花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近頂或半腰蔭蔽潮濕地帶的雜木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東、廣西。
【性狀】
性狀鑒別 多劈成不規則的片、塊、淺黃色或棕黃色,
顯微鑒別 木材部分橫切面:全組織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 射線較密, 放射狀。 導管多單個散在, 少數二三成群, 直徑40-220μm。 射線細胞1-2列, 長方形, 木化, 具紋孔。 外層木纖維少數, 成群散在, 壁較薄, 微木化;內層纖維密集, 壁厚腔小, 強木化。 木薄壁細胞為外層的基本組織, 內層的纖維群中亦有少數, 壁木化, 具紋孔。 切向切面:導管節長短不一, 具緣紋孔。 射線高度為十數層至幾十層細胞, 長方形或類方形。 木薄壁細胞長方形, 壁呈念青年人狀增厚。 木纖維密集, 縱向延長。
【化學成份】膽木莖中主要含生物鹼類和生物鹼甙類。
【藥理作用】從膽木莖中分離得到的烏槨醛堿和一種生物鹼C20H14N2O2(結榴有待進一步確定)經抑菌試驗表明均有抑菌作用, 其中烏檀醛堿在100μg/ml以上對金色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生物鹼C20H14N2O2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5g, 加60%乙醇50ml, 回流30min, 濾過。 供作下列試以驗。 ①取濾液2ml, 加少量鋅粉和濃鹽酸, 約5min後濾液呈黃綠色。 (檢查黃酮類)②取濾液2ml, 加1%三氯化鋁乙醇2ml, 濾液即顯金黃色。
【性味】苦;寒
【歸經】肺;大腸;膽;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感冒發熱;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乳腺炎;腸炎;菌痢;尿路感染;膽囊炎;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癤腫膿瘍;皮炎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臨床應用】
1.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將膽木製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膽木乙醇提取物3g), 每8小時肌注1次, 每次2-3ml, 用至體溫下降後2-3天。 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紫珠草(幹品) l兩, 水煎3次分服。 觀察10例, 體溫在4-56小時內開始下降,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4.3天。 主要症狀及體征大部分於用藥後 l-7天內消失。 治程中無明顯的副作用, 僅部分有輕度腹瀉, 個別用藥後出現高熱、畏寒、出汗, 類似青黴素的治療反應。
2.治療多種炎症:每天肌注膽木注射液1ml(相當於生藥lg), 或輔以其他對症治療。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結膜炎、麥粒腫、牙周膿腫、水痘合併感染、中耳炎、燒傷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以及手術後預防感染等數百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