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吊竹梅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Diào Zhú Méi

【英文名】Herb of Wanderingjew Zwebrina

【別名】水竹草、金瓢羹、白帶草、吊竹菜、紫背金牛、血見愁、雞舌黃、紅舌草、紅竹仔草、花葉竹夾菜、二打不死、百毒散、水竹草、金髮草、假石蠶、花葉竹節草、紅竹殼菜、鴨舌紅、紅鴨蹠草、百書草、花蝴蝶、風眼草、銀白風眼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蹠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brina pendula Schnizl.[Cyanotis zebrina Nees;C.vittata Lin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吊竹梅, 多年生草本。 長約1m。 莖稍柔弱, 半肉質, 分枝, 披散或懸垂。 葉互生, 無柄;葉片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長圓形, 長3-7cm, 寬1.5-3cm, 先端急尖至漸尖或稍鈍, 基部鞘狀抱莖, 鞘口或有時全部葉鞘均被疏長毛, 上面紫綠色而雜以銀白色, 中部和邊緣有紫色條紋, 下麵紫色, 通常無毛, 全緣。 花聚生於1對不等大的頂生葉狀苞內;花萼連合成1管, 長約6mm, 3裂, 蒼白色;花瓣連合成1管, 白色, 長約1cm, 裂片3, 玫瑰紫色, 長約3mm;雄蕊6,

著生於花冠管的喉部, 花絲被紫藍色長細胞毛;子房3室, 花柱絲狀, 柱頭頭狀, 3圓裂。 果為蒴果。 花期6-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邊、村邊和溝旁以及路邊較陰濕的劃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浙江、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產墨西哥。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 耐蔭, 不耐寒。 宜選擇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 春季, 挖出分株, 按行株距18cm×10cm開穴栽植, 淋水保苗。 田間管理 栽後經常澆水保溫, 定期除草鬆土, 每年追肥2-3次。

【化學成份】全草分離到β-穀甾醇(β-sitosterol), 3β, 5α, 6β-三羥基豆甾烷(3β, 5α, 6β-trihydroxyl stigmastane), 琥珀酸(succinic acid), 葉含4種乙醯花色甙, 吊竹梅素(zebrinin)和單去咖啡醯基吊竹梅素(monodecaffeylzebrinin)等。

【藥理作用】

1.興奮平滑肌作用:葉和莖的煎劑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澱者)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興奮作用,

對離體大鼠子宮、離體兔心和十二指腸均無明顯作用, 麻醉狗靜脈注射0.1g(生藥)/kg也不影響血壓。

2. 舒張血管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後肢灌流試驗中有。

3.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煎劑1g(生藥)/只, 24小時內2只全部死亡, 水提取物則無明顯。

【性味】甘;寒;淡

【歸經】膀胱;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不腫;小便不利;淋證;痢疾;帶下;咯血;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燒燙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鮮品60-90g;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

【注意】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解熱, 益陰, 止血, 療帶。

2.《南寧市藥物志》:外敷消毒癰。

3.《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 治咳血, 白帶, 慢性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