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七件事逼瘋醫生別再這麼做了

都說患者看病難, 其實, 醫生問診也難。 就診前先上網搜索一圈, 掏出一遝小廣告, 問神藥能否降血壓, 甚至指揮醫生開藥方……

面對這些“反客為主”、“自我診斷”的患者,

醫生心裡其實很無奈, 甚至很反感。 《生命時報》特邀幾位專家說說心裡話, 以下7種逼瘋醫生的事可千萬別再做了。

根據網路“神醫”自我斷病

“醫生, 我之前百度過了, 像我這種頭痛可能是得了腦腫瘤或中風。 ”很多人習慣在網上“尋醫問藥”, 解決不了再去醫院。

專家指出, 在網上搜索一個最簡單的症狀(比如頭痛), 也會查出各種回答, 這種“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診斷往往給患者造成心理暗示, 干擾醫生診斷。

醫學是一門未知多過已知的科學, 醫生看病是門綜合學問, 更是一門藝術, 電腦難以取代, 專家認為, 患者可以學習一些醫學常識, 瞭解醫療進展, 但千萬別先入為主。

希望醫生開“神藥”

“醫生, 給我開個特效藥,

吃了趕緊好, 別耽誤工作啊!”有不少患者看病時, 拿來一遝子小報或宣傳材料, 問醫生廣告裡的“神藥”是否有效。

這類患者往往不注重改變飲食、加強鍛煉, 忽視了“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的科學性。

還有一些亞健康人群, 感覺不舒服, 但化驗檢查指標都沒問題, 也達不到藥物治療標準, 仍希望醫生給他開藥, 否則就覺得醫生做得不稱職。

複查說不來就不來

隨著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年輕化, 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 但不少人以工作忙、不能請假等理由拒絕定期複診, 讓醫生很無奈。

首先, 一些指標長期不正常會嚴重損害健康 , 比如尿酸高的患者如果不定期複查, 長期可引起機體組織和器官損傷。

而血壓長期偏高, 可能造成血脂、血管等方面變化。

其次, “是藥三分毒”, 不少藥物(如風濕免疫科常用的來氟米特等)會對肝腎功能造成危害 , 需遵醫囑定期查肝功、血象。

專家建議, 按醫生指導定期到醫院複查, 才能監控病情變化。

症狀一好就私自減藥、停藥

不少慢性病患者症狀一減輕就認為自己好了, 不願吃藥, 或者擅自減半用藥量, 等症狀“殺回來”才再次求助醫生。 還有的人藥吃完了, 不及時去醫院拿。

以高血壓為例, 這樣做會導致血壓出現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穩定情況, 甚至“反跳”至用藥前水準, 進而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併發症。

拿著藥方讓醫生開

“經常有人拿著不知名的藥甚至藥方, 過來讓我們開。 其中很多見都沒見過, 也不適用於病人的症狀。 ”一位醫生無奈地說。

專家解釋, 同一症狀的原因往往不相同, 比如發燒, 可能是感冒引起的, 也可能歸因於皰疹性咽峽炎, 適用於感冒的某種藥, 對後者往往不起作用。

對待抗生素太極端

不少人認為抗生素是萬能的,

只要發燒或發炎, 就要求注射。 不過也有另一個極端, 醫生講述, 曾有個孩子發燒多日病情嚴重, 可家長聽說抗生素不好堅決不用, 結果轉為肺炎。

患者對待抗生素“一定要用”和“堅決不用”兩種心態都有問題, 病情所需才是判斷標準。

嫌貴不願做檢查

有些病人短期內曾做過某項檢查, 如果再做, 就會很排斥, 擔心醫院趁機斂財。 事實上, 很多檢查並不是一勞永逸的, 資料指標的改變為醫生確診提供重要資訊。

因此, 專家建議病人要給予醫生基本的信任, 醫生也要有基本的醫德, 本著對病人負責的態度誠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