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樗雞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Chū Jī

【別名】紅娘子、灰花蛾

【來源】

藥材基源:為蠟蟬科動物樗雞的成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orma delicatula White

採收和儲藏:7-8月捕捉, 捕後蒸死或烤死, 曬乾。

【原形態】樗雞, 體長14-22mm, 寬6-8mm。 頭狹小, 複眼黑褐色。 額延長如象鼻。 前胸背板淺褐色;腹部大, 黑褐色, 腹部背面黑色, 間被白色粉霜。 前翅基半部淡褐色而稍帶綠色, 有黑斑20餘個, 端半部黑色, 翅脈白色;後翅基部呈紅色, 有黑斑7-8個, 翅端黑色。 紅色與黑色交界處有白帶, 體翅常有粉狀白蠟。 尾端逐漸狹小。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九棲於樗、榆、刺槐、女貞及多種果樹上。

資源分佈:盛發於我國北方。

【藥理作用】給小鼠一次性灌胃鮮樗雞勻漿20g/kg、幹樗雞煎劑25g/kg, 觀察7天, 小鼠無死亡發生。 給小鼠按4.2g/kg給藥連續4星期, 小鼠體重增長, 紅細胞數、白細胞數、血色素及血清AST和ALT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用40%鮮樗雞勻漿和40%樗雞乙醇浸液泡過的濾紙片貼於人體上壁皮膚, 4-8h取下, 結果40%鮮樗雞勻漿組無紅腫反應, 40%樗雞乙醇浸液組有一人局部微紅, 12h內消失。 用樗雞乙醇浸液3g/10ml, 塗小鼠耳, 4h後觀察, 樗雞可引起小鼠耳水腫, 但無發泡現象。 0.14g/ml的樗雞頭足翅混懸液、0.12g/ml去頭足翅混懸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分別為7.59g/kg, 6.44g/kg。

【性味】味苦;辛;性平;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玫毒散結。 主血瘀經閉;腰傷疼痛;陽痿;不孕瘰鬁;癬瘡;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 入丸、散,

0.1-0.2g。 外用:適量, 研末敷貼或調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