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對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證分析

分型治療
1.血熱妄行治則: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主方:犀角地黃湯加減。
加減:有尿血者, 加大薊草10克、小薊草10克;
大便出血, 加地榆炭10克、槐花炭10克;腹中作痛, 加木香6克、白芍10克;大便秘結, 加生大黃10克(後下);高熱, 加寒水石15克、紫雪散1.5克(吞服)。
主方分析:犀角地黃湯為涼血清熱之要方。 方中犀角清熱涼血、解毒化斑, 生地黃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赤芍、丹皮涼血散血、活血祛瘀。 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處方舉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10克 赤白芍各10克 丹皮10克 紫草10克 山桅10克 寒水石15克 黃芩10克 生甘草6克 茅根30克
2.風熱傷絡治則:祛風清熱,

涼血止血。
主方:連翹敗毒飲加減。
1.邪毒犯心症狀:發熱不退, 或不發熱, 咽紅流涕, 咳嗽有痰, 或大便稀薄, 肌痛肢楚, 心悸氣短, 胸悶胸痛, 音質紅, 苔黃, 脈滑數或結代。
證候分析:風熱邪毒客于肺衛, 邪正相爭, 故發熱。 邪毒入裡, 內舍於心, 心脈受損, 故心悸氣短, 脈滑數或結代。 風邪束表, 肺氣失宣, 故咽紅流涕, 咳嗽有痰等。 肺與大腸相表裡, 大腸傳化失司, 故大便稀薄。 舌質紅, 苔黃, 為邪毒已經化熱。
2.痰瘀互阻症狀:頭暈心悸, 胸悶氣短, 胸痛歎息, 時欲嘔惡, 咳嗽有痰, 甚至咳喘不能平臥, 舌質微紫, 苔白膩, 脈滑或結代。
證候分析:病情遷延, 心肌受損, 病及肺脾, 痰濁內生, 停於心下, 故咳嗽有痰, 頭暈心悸, 苔白膩。 胸陽失於舒展, 氣機不暢測胸悶氣短。
氣滯血瘀, 心脈痹阻, 則胸痛, 舌質微紫。
3.心氣不足症狀:心悸不安, 面色欠華, 頭暈目眩, 氣短乏力, 動則汗出, 夜寐不寧, 舌少苔或呈剝苔, 脈細數無力或有結代。
證候分析:病久心氣不足, 心陰受損, 心失所養, 故心悸不安, 氣短乏力, 脈細無力或結代, 舌少苔或剝苔。 心生血, 心之氣陰不足, 氣血受損, 不能榮於面, 灌於腦, 故面色欠華, 頭暈目眩。 氣虛表衛不固, 故動則汗出。 入夜心脈時有悸動, 故夜寐不寧。
4.正虛邪戀症狀:神疲乏力, 心悸氣短, 時有低熱, 面黃納呆, 自汗盜汗, 易患感冒, 舌質偏紅, 苔薄白, 脈細軟, 時有結代。
證候分析:正虛邪戀, 故時有低熱。 心氣不足, 陰血已損, 則心悸氣短, 舌質偏紅, 脈細軟或結代。 氣陰不足, 固攝無力測自汗盜汗。
氣虛衛外不固, 腠理空疏, 易受外邪, 故反復感冒。
本病嚴重時可發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可見煩躁不安, 面色蒼白, 皮膚花斑, 四肢冷濕及末梢紫紺, 心臟擴大, 併發嚴重心律紊亂, 脈微細欲絕等。
中醫認為屬心陽虛弱, 或心陽暴脫, 宗氣大泄。 此時已有危及生命之虞, 臨床上必需中西醫結合, 予以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