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吃中藥會增加慢性腎病風險?你瞭解腎病嗎

首先要瞭解病因, 可簡單分成4個原因: (1)腎絲球通透性改變導致血漿蛋白排出。 (2)腎小管無法回吸收濾出的蛋白質。 (3)腎絲球濾出過多血漿蛋白,
超過腎小管能再吸收的量。 (4)發炎組織或腫瘤分泌出過多的組織蛋白。 再根據病因、尿中蛋白量程度和持續時間, 又可區分出良性蛋白尿(單純性蛋白尿與持續性單純性蛋白尿, 常與發燒、劇烈運動、壓力、懷孕和姿勢改變有關, 但大多以暫時性的蛋白尿表現, 較少見後續腎功能損傷)和病理性尿蛋白(根據尿蛋白的量來判斷病變位置, 如每日蛋白尿大於3.5克者多半是有腎絲球的疾病, 而腎小管及間質病變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所引起的每日尿蛋白通常少於2克)。 確定病因之後, 即時治療和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血壓偏高的患者, 嚴格的血壓控制、血管張力素轉化梅抑制劑和血管張力素受器的抑制劑等西藥的使用,
對蛋白尿及腎功能均有幫助, 但在腎功能不同階段的藥物使用需要專科醫師詳細評估, 切勿自行增減藥物;低鹽飲食和利尿劑(需密切注意白蛋白的量)有助於減少水腫的症狀。 而從中藥介入的觀點來看, 一樣是找出病因再論治,
可分兩種情況: 一是蛋白尿與腎炎的其他表現如水腫、血尿、高血壓、氮質血症等並存, 此時的治療當以這些可見之證為主要依據進行辨治, 往往隨著這些證候的改善, 蛋白尿也告消失;二是其它表現不明顯, 或經治療改善而蛋白尿不癒者, 此時應根據全身的病症找出蛋白尿的發生機理與以相應的治療;常用治法為: (1)健脾益氣補腎固澀法, 藥物用如:紅參、黃耆、山藥、益智仁、覆盆子、白術、芡實、砂仁、茯苓等。 (2)益氣祛風固表法, 藥物用如玉屏風散加味等藥黃耆、白術、防風、桑白皮、銀花、連翹、白茅根、茯苓、大小薊等。 (3)清利濕熱、分清泌濁法, 藥物用如:八正散、三仁湯、黃芩滑石湯等。 (4)活血化瘀利水法, 藥物用如:當歸芍藥散 和五苓散、五皮飲等。
臨床上中西醫共治, 對於病理尿蛋白的控制和減緩病人進展為慢性腎衰竭的時程, 是十分有療效的, 也能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而前提是服用的藥物, 是由專業醫師所開立, 並通過合格檢驗。 服用中藥, 是否會增加慢性腎病的風險? 其實應該問用哪些藥物, 會增加慢性腎病的風險?有一些藥物的使用情況, 例如PENICILLIN, SULFONAMIDES 等藥物也會造成蛋白尿, 停藥之後通常會消失, 而靜脈藥物成癮者會造成局部腎絲球硬化症的病變, 大量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者也可能導致大量蛋白尿。 另外, 常讓中醫藥從事人員成為洗腎代罪羔羊的馬兜鈴屬藥物(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等)也早已禁用;影響腎功能的並非只有中藥,
連西藥也是如此, 重要的觀念是要給專業醫師開立並按照醫囑服用, 同時避免來路不明的藥物, 減少藥物依賴性和濫用性, 才能獲得“腎”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