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草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Cǎo Bèi Mǔ

【別名】土貝母(《雲南中草藥選》), 山慈菇(《天津醫學通訊》(10):16~22, 1971)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麗江山慈姑的鱗莖。 夏、秋採挖。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約20釐米。 鱗莖圓球形, 徑約1釐米, 外皮褐色。 莖單一, 入土部分白色, 出土部分帶紫色。 葉線形, 長約15釐米, 寬約0.5釐米, 先端漸尖, 基部成鞘狀, 有平行縱向葉脈。 花紫色, 徑1.5~2釐米, 花序總狀, 有2~3花。 花被裂片6, 分離;雄蕊6, 花藥內向。 蒴果長圓形, 寬約7毫米。 花期夏季。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草地或松林下。 分佈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鱗莖、莖、葉、種子含秋水仙堿、β-光秋水仙堿、角秋水仙堿、N-甲醯-N-去乙醯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鹼。

【毒性】山慈菇含有大量的秋水仙堿, 內服後在體內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堿, 有劇毒, 對消化系、泌尿系均產生嚴重的刺激症狀, 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 產生上行性麻痹, 如累及膈肌則引起呼吸運動障礙。 嚴重者可產生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

引起低氯、低鉀、堿中毒或酸中毒, 出現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狀, 甚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 秋水仙堿24小時體內總量不得超過6毫克, 其致死量約為20~20毫克。 若經搶救脫險者, 後期仍可出現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白細胞下降。 急救時以對症處理、防治各種併發症為原則, 即洗胃、導瀉、輸液、調整電解質平衡、抗休克、給氧等。 後期則以促細胞生長藥物為主, 可望恢復。 因其中毒症狀與阿托品作用類似, 故阿托品以不用為妥。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苦, 溫, 有毒。

【功能主治】

平喘、止咳、鎮痛、抗癌。 治支氣管炎, 哮喘, 乳癌, 鼻咽癌。

【臨床應用】

治療乳癌 山慈菇及其生物鹼製劑:㈠山慈菇粉:用山慈菇鱗莖部分研粉, 每包0.5克, 每次1包,

日服4次, 總量40~50克為一療程。 ㈡爭光81注射液:每支含秋水仙堿1毫克, 每次2支, 用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稀釋後行靜脈滴注, 每日1次, 總量40~60毫克為一療程。 ㈢爭光81-甲片:由秋水仙堿的衍生物即秋水仙醯胺製成, 每片含秋水仙醯胺2.5毫克, 每次2片, 每日4次, 總量400~500毫克, 療效與爭光81同, 而副作用大減。 ㈣爭光81-甲注射液:每支含秋水仙醯胺10毫克。 每次1支, 注射方法與爭光81注射液同, 總量250~800毫克。 應用上述4種製劑治療61例, 56例見到不同程度的縮小, 有效率為86.1%;其中5例腫塊消失, 17例縮小到原體積的一半以上。 其中由爭光81注射液治療的47例, 有效率為93.6%, 顯效42.5%。 用藥途徑以靜脈滴注效果較好。

爭光81多在用藥15~20毫克時出現副作用, 80%的患者出現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秘結等症狀, 70%的病人產生無力及關節疼痛,

30%的病人有心悸、手指發麻, 5%的病人體溫升高。 停藥2~3天后症狀逐漸消失(亦可根據臨床症狀辨證服用中藥以減輕症狀), 再繼續用藥時副作用產生較遲較輕。 爭光81-甲注射液用至100毫克以上時, 有40%的病人出現輕度食欲不振, 乏力, 心悸等症狀;用藥至300毫克以上可出現脫髮。 口服爭光81-甲片僅見輕度食欲不振, 口服山慈菇粉可產生輕度噁心, 或大便次敷增多.應用山慈菇及其生物鹼製劑後, 少數患者白細胞下降, 但停藥1周後恢復, 無1例因此而中斷治療者。 對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未發現藥物損害, 但有3例用藥後出現糖尿, 其原因待研究。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