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土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從新》

【拼音名】Tǔ Bèi Mǔ

【別名】土貝(《百草鏡》), 大貝母(《綱目拾遺》), 地苦膽、草貝(《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假貝母的乾燥塊莖。 秋、冬採挖,

洗淨泥土, 將連結的小瓣剝下, 蒸透後曬乾。

【原形態】攀援性蔓生草本。 塊莖肉質, 白色, 扁球形, 或不規則球形, 直徑達3釐米。 莖纖弱, 有單生的卷鬚。 葉互生, 具柄;葉片心形, 長寬均約4~7釐米, 掌狀深裂, 裂片先端尖, 表面及背面粗糙, 微有柔毛, 尤以葉緣為顯著。 腋生疏圓錐花序;花單性, 雌雄異殊;花萼淡綠色, 基部合生, 上部5深裂, 裂片窄長, 先端漸尖, 呈細長線狀;花冠與花萼相似, 但裂片較寬;雄蕊5, 花絲1枚分離, 其餘4枚基部兩兩成對連合;雌花子房下位, 3室, 柱頭6枚。 蒴果圓筒狀, 成熱後頂端蓋裂。 種子4枚, 斜方形, 表面棕黑色, 先端具腆質翅。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或平地。 分佈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雲南等地。 主產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等地。

【性狀】乾燥塊莖呈不規則塊狀, 多角或三棱形, 高0.6~1.6釐米, 直徑0.7~2釐米。 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紅棕色, 表面凹凸不平, 多裂紋, 頂端常有一突起的芽狀物。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角質, 光亮而平滑。 微有焦糊氣, 味微鹹而苦。 以個大、紅棕色、質堅實、有亮光, 半透明者為佳。

【化學成份】塊莖中含有麥芽糖, 而在乾燥以後則含有蔗糖, 葉柄主要含還原糖。 葉主要含蔗糖。

【性味】

苦, 涼。

①《本草從新》:味苦。

②《百草鏡》:味苦, 性平微寒, 無毒。

【歸經】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

散結毒, 消癰腫。 治乳癰, 瘰鬁痰核, 瘡瘍腫毒及蛇蟲毒。

①《本草從新》:治外科痰毒。

②《百草鏡》:能散癰毒, 化膿行滯, 解廣瘡結毒, 除風濕, 利痰, 敷惡瘡斂瘡口。

③《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 治淋巴腺結核, 急性乳腺炎初起,

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3~1兩;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或熬膏攤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附方】

①治乳癰初起:㈠白芷、土貝母等分。 為細末, 每服三錢, 陳酒熱服, 護暖取汗即消。 重者再一服。 如壯實者, 每服五錢。 ㈡白芷梢、土貝母、天花粉各三錢, 乳香(去油)一錢五分。 共炒研末, 白酒漿調搽, 再用酒漿調服三錢。 (《綱目拾遺》)

②治乳岩:陽和湯加土貝母五錢煎服。 (《綱目拾遺》)

③治乳岩已破:大貝母、核桃桶、金銀花。 連翹各三錢。 酒、水煎服。 (《姚希周經驗方》)

④治手發背:生甘草、炙甘草各五錢, 皂刺二錢五分, 土炒土貝五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甲片二錢五分(炒黑), 知母二錢五分。 加蔥、姜、水、酒煎。 (《慈惠小編》)

⑤治鬁串不論已破未破皆治:土貝母半斤, 牛皮膠四兩(敲碎,

牡蠣粉炒成珠, 去粉為細末)。 水發丸, 綠豆大, 每日早晚, 用紫背天葵根三錢, 或用海藻、昆布各錢半, 煎湯吞丸三錢。

⑥治鬁串:牛皮膠(水熬化)一兩, 入土貝母末五錢, 攤油紙上貼之。

⑦治鼠瘡:大鯽魚一尾, 皂角內獨子, 每歲一個, 川貝母二錢, 土貝母二錢。 將皂角子、貝母、入魚肚內, 黃泥包裹, 陰陽瓦炭火焙乾, 存性, 研細末。 每服三錢, 食後黃酒調服, 忌葷百日。 (⑤方以下出《綱目拾遺, )

⑧治頸淋巴結核未破者:土貝母三錢, 水煎服, 同時用土貝母研粉, 醋調外敷。 (《陝西中草藥》)

⑨治毒蛇咬:急飲麻油一碗, 免毒攻心, 再用土貝母四、五錢為末, 熱酒沖服, 再飲盡醉, 安臥少時, 藥力到處, 水從傷口噴出, 侯水盡, 將碗內貝母渣敷傷口。 (《祝穆試效方》)

⑩治刀割斧砍, 夾剪、槍、箭傷損:土貝母末默之,

止血收口。 (《年希堯集驗良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