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控制血糖 遠離失明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性白內障是僅次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排名位居第二位糖尿病所致眼病, 因為糖尿病性白內障是位於眼前節的病變, 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眼底視網膜病變無法進一步診斷治療, 進而導致眼部更嚴重的併發症出現甚至失明。

糖尿病性白內障分為兩種類型

糖尿病性白內障分為真性糖尿病性白內障及糖尿病性老年白內障。

真性糖尿病性白內障並不多見, 主要發生在青少年嚴重糖尿病患者。 本病特點為雙眼發病, 發展迅速, 可在數日, 甚至48小時完全成熟, 很少超過數周。

可伴有屈光變化。 當血糖升高時, 血液中無機鹽含量減少, 滲透壓降低, 房水滲入晶狀體內, 使之更加變凸而成為近視。 當血糖降低時, 晶狀體內水分滲出, 晶狀體變為扁平而形成遠視。

糖尿病性老年白內障與無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內障的臨床表現大致相同, 只不過發病的平均年齡較早, 成熟的也較非糖尿病者早, 而且糖尿病患者中白內障發病率高達48%, 高於普通的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病率。 糖尿病性老年白內障早期患者可出現畏光症狀, 在相對強光下的視力明顯低於相對暗光下的視力, 原因在於這個時期的白內障往往從晶狀體後囊下開始混濁, 這與普通的老年性白內障有著一定的區別。 由於糖尿病的影響,

這部分白內障患者隨病程的增加, 眼底發生病變的風險增加, 嚴重者會導致失明。

控制血糖, 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糖尿病患者應該積極控制血糖, 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及早處理眼部併發症。 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糖尿病性白內障若在發病初期及時地控制血糖, 變混濁的晶狀體可以部分恢復透明。 由於糖尿病性白內障的發生與血糖代謝異常導致晶狀體的滲透壓異常有關, 醛糖還原酶抑制劑(ARIs)是第一類被系統研究並進行臨床實驗的抗糖尿病性白內障藥物。 另外, 牛磺酸是晶狀體中含量較高的游離氨基酸, 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 能保護細胞和組織免受氧化損傷。 隨白內障病程發展, 晶狀體中牛磺酸含量顯著降低,

補充牛磺酸可減少晶狀體細胞內小分子蛋白質和酶的滲漏, 清除氧自由基, 減少晶狀體的氧化損傷, 保持晶狀體的透明。 維生素C、維生素E、α-和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 易吸收, 可通過特殊轉運機制迅速達到細胞和血清, 對早期糖尿病性白內障有一定抑制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白內障一旦因晶狀體混濁導致視力受損或明顯影響眼底的觀察, 應選擇手術治療。 (陳燕 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