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護心就是護大腦 這些護心要點需牢記

心臟健康會影響大腦的運轉。 近日, 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表明, 保護心臟能讓大腦變得更聰明。 本期, 我們特邀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熊長明教授, 教您一套可以變得更“睿智”的護心法則。

“心臟的跳動與大腦皮層活動之間關係密切。 ”熊長明教授介紹, 一般情況下, 當大腦接收到心臟泵血信號後, 掌管學習、情緒及記憶的區域會輸出更多信號, 幫人們完成各項“任務”。 可有時, 偏偏會有些“敵對分子”來擾亂這種和諧局面, 比如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 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三個主要風險因素,

它們會導致通向大腦的動脈血管壁內斑塊堆積, 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流量, 大腦會因缺乏“營養”, 逐漸出現認知功能退化。 相反, 心臟健康的人, 由於沒有這些危險因素, 泵給大腦的血液不會受到“阻攔”和“污染”, 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 大腦自然更具活力和創造力。

可見, 心臟健康對維持大腦思維和意識有積極影響, 熊長明教授說, 要做到這些, 就需要記住以下護心要點。

不吸煙。 研究證實, 煙草裡的大量有害物質能導致血管痙攣, 不管抽煙多少, 都會直接損傷血管。 建議有抽煙習慣的人, 必須戒煙, 這不僅是保護心臟的關鍵, 也是重獲健康的第一步;不吸煙的人儘量遠離二手煙。

不超重。 肥胖會加重心臟的負荷, 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俗稱“梨形身材”)的人, 更應將限腰圍當作必修課。 建議當女性腰圍超過80釐米、男性腰圍超過85釐米時就應考慮適當減肥, 並嚴格控制好體重。

不高脂飲食。 適當的脂肪攝入能為人體提供必需能量, 但有些“壞”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水準, 要避而遠之, 比如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多存在于酥皮點心、炸薯條、奶茶等中。 日常除了少吃這些零食外, 還應適量少吃動物的腦子、脊髓、內臟、魷魚、墨魚等高膽固醇食物。

少吃或不吃培根。 研究顯示, 過多食用加工肉類會使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72%。 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將培根、火腿等加工肉製品列為一級致癌物。 這是因為它們中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更高,

且通常用醃制、薰制等手段延長保質期, 這一過程會增加更多有害物質。 建議日常吃紅肉要有節制, 平均每人每天攝入不要超過75克;或儘量用白肉(禽類、魚肉)代替。

少吃鹽。 研究顯示, 鹽是威脅心臟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 如果所有人每天減少攝入半茶匙鹽, 冠心病將明顯減少。 專家建議, 每天每日攝鹽量應控制在6克以內, 多用蒸煮等烹調方式, 少用醬油味精等調味品、減少外出就餐次數, 都是控鹽的最好方法。

少吃糖。 大量吃精製糖可能會導致人體攝入能量過高, 增加高血壓發病率, 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 建議少喝甚至不喝碳酸飲料, 少吃烘烤麵包、速食和加工食品, 烹飪中少放糖等。

學會擺脫壓力。 壓力會提高人體的應激激素水準,

引起血壓上升、心率加快,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生活中要學會自我放鬆, 讓自己快樂。 假期不妨去近郊旅行, 接觸大自然來釋放壓力;此外, 經常開懷大笑, 能讓人心情愉悅, 弱化壓力對身心的影響。

堅持適量運動。 運動能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 提升心肌供血和供氧能力。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 最安全有效的運動就是步行, 每天健步走1個小時, 感覺微微出汗即可。 每週3~5次、每次半個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 熊長明教授提醒, 心血管疾病發病趨於年輕化, 建議養成定期體檢, 時常監測血壓、血脂和血糖的習慣, 尤其是40歲以上、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

發現異常要及時就醫。 ▲

(本文由本報記者單祺雯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