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豆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飲膳正要》
【拼音名】Huí Huí Dòu
【別名】胡豆(《本草拾遺》), 回鶻豆(《契丹國志》), 那合豆(《救荒本草》)。 鷹嘴豆、雞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來源】為豆科植物鷹嘴豆的種子。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莖直立, 有分枝, 具白色腺毛, 高25~50釐米。 托葉有幾個長牙齒;羽狀複葉, 小葉9~15枚, 對生或互生, 闊卵形或矩形, 有時倒卵形, 長10~15毫米, 先端鈍, 邊緣有密鋸齒, 葉脈顯著。 花單生, 有長花梗;花冠白色, 或有彩色, 長8~10毫米;萼長6~8毫米, 萼齒線形, 為管長2~3倍;花冠蝶形, 突出於萼外, 旗瓣闊, 有爪, 翼瓣分離;雄蕊10,成9與1兩束;子房無柄, 花柱內彎, 無毛。 莢果矩形, 膨脹, 長18~25毫米, 闊約12毫米, 有很細的短柔毛.種子1~2粒, 有皺紋, 在其一端有細尖, 形似羚羊頭, 白色、紅色或黑色。
【生境分佈】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等地有栽培。
【化學成份】
種子含蛋白質約20%(18.4~29.8%), 脂肪油4.6~6.10%, 澱粉44.89~52.80%, 礦物質2.36~4.67%, 粗纖維2.4~10.06%。 蛋白質是完全蛋白, 脂類中尚含膽鹼磷脂, 其膽鹼含量為116~238毫克%,
發芽種子的胚芽部分中含異黃酮成分鷹嘴豆芽素A, 鷹嘴豆芽素B, 及鷹嘴豆芽素C等。 幼苗中還分得多種黃酮成分, 其中有異甘草素及其4’-葡萄糖甙, 3, 4’, 7-三羥基黃酮和鷹嘴豆芽紊7-葡萄糖甙。
莖、鮮葉含蘋果酸、檸檬酸、丙二酸、蔗糖, 以及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草酸、葡萄糖、果糖等。
根含小量苯駢呋喃香豆精成分苜蓿酚和o-甲基考邁斯托醇。
【藥理作用】從回回豆中分離出一種成分, 能促進維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長, 其作用與橙皮甙相似。 大鼠喂以從回回豆分離出的脂質, 能明顯降低食餌性高膽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質, 包括游離膽甾醇、膽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 肝組織脂質含量亦顯著降低, 糞便中排出的膽甾醇終末產物則增加。 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膽甾醇終末產物的排泄。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 無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主消渴。 勿與鹽煮食之。
②《五雜俎》:能解面毒。
【備註】種子可供食用。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