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感情“要正確”的人難幸福

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 都有一種被摧毀, 被破壞的體驗:“我不夠好”, 或是簡單的“不夠”;這種時常浮現出來的想法, 根源在於早期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現在的反應, 與兒時經歷和內心信念關係密切。

這些信念和所導致的情緒給了我們壓力, 出於自我保護, 我們會置之不理。 有時候, 我們會隱約察覺其存在, 但由於所帶來的不舒服的感覺, 它們趨向於躲藏起來, 躲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它們影響(或傳染)我們很多的人際關係。

對於這種自卑的感覺和想法, 我們通過“反應形成”的防禦機制加以偽裝, 並與之保持距離;這種機制將痛苦的想法轉變成他們的反面, 以此來保護我們——例如用傲慢來掩飾自卑——我並非低人一等, 而是更勝一籌!當我們用否定的態度去評價他人時, “反應形成”便發揮作用:下意識地去貶低他人, 相比之下, 我們會感覺高人一等——特定情況下,

這通常與一種品質相關。

優越的感覺, 經常表現為一種掌控別人, 操縱周圍環境的需求;這種需求, 可能是對失控感覺的無意識補償。 控制性嘗試包括很多:從蓄意攻擊型(威脅、恐嚇、爭辯、命令、斷言)到間接型(操縱、控制、建議、哄騙)等。 控制的需求通常表現為“需要正確”;對有些人(我們知道絕對不止一個)來說, 這是一種通過“需要正確”來加以控制的標準程式;他們相信並表現出不顧實際的自以為是。

對於一些感情上“需要正確”的人, 所有不同的觀點、主意、建議、行動都是錯誤的;自以為是的人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 與之相關的一切都證明這點;這種情緒表現出來的早期時候, 就讓陷於其中的人感覺到痛苦——通常是夥伴、家人(包括孩子)。

很明顯, 言語會傷人;但有些非言語, 卻清楚地指出別人錯誤的方式(也會傷人)。 拒絕的眼神、提高的音調, 都可以表達出反對, 這種反對可能會傷害別人, 而且持續很長時間;對於孩子們來說, 這種體驗會損傷自我成長的感覺:他們就像破碎的玻璃, 失去了自我價值。 傷人的眼神和話語, 都是一種細微(有時並不那麼細微)的情緒上的拒絕和拋棄, 一種心理上的父母對孩子的背叛——它對親近的夥伴和其他人帶來傷害。 自以為是, 有可能會錯的離譜。

然而, 這種行為也會傷害到始作俑者。 持續表現出自以為是, 需要強大的能量, 這可能會讓人筋疲力盡;對自以為是的依戀, 更是一種精神和情緒的囚籠;自以為是的人,

心裡一直會有很大的壓力。 儘管他們心裡知道這並不健康, 甚至感覺內疚和羞恥, 卻依舊這樣下去。

因為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了潛意識的行動, 改變的關鍵是要意識到“需要正確”和自己對這種情緒的依戀;通過正念, 這種痛苦可以告訴我們, 自己為什麼會深陷其中;放棄這種依戀, 我們就能從中脫身。

一個丈夫和妻子爭吵, 爭論的主題並沒有過程重要。 這很常見, 丈夫確信自己正確, 但並不能獲得妻子的贊同;最後, 他們決定聽取下牧師的忠告。

丈夫認為牧師會站在自己這邊, 判定自己是正確的;在兩人向牧師陳述不同的觀點時, 丈夫已經準備好宣佈勝利了;但讓他驚訝的是, 牧師並未說兩人誰對誰錯;相反,

他平靜地問道“你想做正確的人, 還是幸福的人?”

問題如此簡單, 卻又如此深刻。 這個故事說明, 這是可以選擇的;做正確的人, 有時會伴隨幸福, 但很多情況下, 二者是相悖的;正確, 就意味著控制別人, 掌控環境, 操縱結果, 這通常不能帶來幸福——因為幸福是心滿意足, 是心平氣和, 是平靜安然。

你是選擇正確?還是選擇幸福?哪一個更重要?哪一個更健康?哪一個讓你趨所愛?哪一個帶你近真我?三思而行, 你會更容易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