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糞箕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Fèn Jī Dǔ

【別名】蛤乸草、田雞草(《嶺南采藥錄》), 雷砵嘴、畚箕草、飛天雷公(《南寧市藥物志》), 犁壁藤、鐵板膏藥草(福建)。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糞箕篤的全草或根莖及根。

全年可采。 一般多在秋季割取藤葉或連根挖取, 洗去泥砂, 除去細根,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纏繞草本。 莖柔弱, 有縱行線條, 無毛。 葉紙質或膜質;三角狀卵形, 長3~9釐米, 寬2~6釐米, 先端極鈍或稍凹入而剖、突尖, 基部渾圓或截頭形, 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或粉綠色, 主脈約10條, 由葉柄著生處向四周放射, 在葉背略凸起;葉柄盾狀著生, 長3~5釐米。 花小, 雌雄異株, 為假傘形花序;雄花的傘形花序不分枝, 生於短而婉蜒狀的小枝上;花序柄長1.5~3釐米;小傘形花序5~8個, 被粉狀小柔毛;雄花萼片8, 被小柔毛, 花瓣4, 淡綠色, 倒卵形, 雄蕊花絲癒合, 呈柱頭狀, 頂端花藥亦癒合呈圓盤狀, 橫裂, 邊緣呈白色細環紋;雌花萼片3~6,

花瓣與雄花相似。 核果紅色, 幹後扁平, 馬蹄形, 長約6毫米, 寬4~5毫米。 花期6~8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地, 疏林中乾燥處, 常纏繞於灌木上。 分佈我國南部。 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乾燥全草, 藤莖柔細, 扭曲, 粗1~2毫米, 棕褐色, 有明顯的縱行線條;葉三角狀卵形, 灰綠色或綠褐色, 多皺縮捲曲。 根莖圓柱狀或不規則塊狀, 下面分生許多根, 長可達30釐米, 徑5~12毫米, 表面土黃色至暗棕色, 有縱皺;質堅韌, 不易折斷, 斷面纖維性, 有粉塵。

【性味】

①《嶺南采藥錄》:味腥, 性平。

②《陸川本草》:苦, 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 利濕通便, 消瘡腫。 治熱病發狂, 黃疸, 胃腸炎, 痢疾, 便秘, 尿血, 瘡癰腫毒。

①《嶺南采藥錄》:生肌止血。 治痢疾, 又治發黃, 發狂。 乳瘡, 和片糖搗爛敷之。

②《陸川本草》:清涼解毒, 通大便。

治腸胃炎, 大便秘結;蛇咬傷。

③《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利水, 治炎症性腹瀉及尿血;外敷惡瘡, 消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3錢(鮮者0.5~1兩)。 外用:搗敷。

【附方】治脫肛:糞箕篤五錢, 馬騮卵五錢, 豬大腸一節。 共煲服。 (《陸川本草》)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