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藥:有病祛病 無病健身

一直以來, 人們對中藥的認識存在誤區, 有些人認為中藥是“有病祛病, 無病健身”的藥物, 有些人則因為“馬兜鈴酸事件”、“含汞、砷中藥安全性事件”, 對中藥的安全性大加質疑, 媒體上甚至出現很多誇大其詞的負面報導。

中國古代就有有關中藥毒性的記載。 第一種觀點認為, 只要是“藥”即具有毒性, 正如《周禮·天官·塚宰》雲:“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又一種觀點認為中藥具有偏性, 即毒性。

臨床醫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調節臟腑功能,從而糾正陰陽之盛衰,調整氣血之紊亂,最終達到治癒疾病、強身健體之目的。

另外後世本草中出現很多關於狹義中藥毒性的記載, 即根據藥物毒性或副作用的有無及大小,而標“有毒”、“無毒”、“小毒”、“大毒”。 如牽牛子、商陸為有毒之品,容易使人中毒,用時必須謹慎。 劇毒之品如烏頭、砒石等,毒性強烈,臨床多供外用,若內服須嚴格掌握炮製、劑量,切不可草率從事。

現代醫學認為藥物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是療效, 另一方面就是不良反應。 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 中藥也不例外。 中藥與西藥相比, 毒副反應相對較小, 但並不是無不良反應。 《中國藥典》2005年版就收載有毒中藥72種。

由於缺乏正確的宣傳和指導, 長期以來, 人們一直認為中藥是完全無毒的, 可以隨意服用。 有些中藥藥品廣告也往往對其毒副作用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輕,

誤導患者。

患者在用藥時也往往忽視中藥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 形成了認識的誤區。 在中藥“無病健身”的錯誤觀念影響下, 長期、過量或者不恰當使用中藥的情況時有發生, 必然會引發中藥的安全性問題。 因此, 正確宣傳中藥的不良反應的客觀存在性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