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新生兒哭要不要馬上就去管

剛剛出生的小寶寶還不回說話, 只能用哭鬧這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況, 但是對於新生兒的哭鬧有時候真的讓家長受不了, 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 寶媽帶來一天的小寶寶已經十分的疲累了, 這個時候小寶寶要是哭鬧了, 真的會讓寶媽感覺到力不從心, 那麼在新生兒哭的時候要不要馬上去管呢?

新生兒哭要不要馬上就去管

1.如果這樣重複幾次, 或這種無益的哭聲持續下去, 嬰兒將會試圖通過其它途徑來求得需要的滿足。 他們將經常自己去尋求自我刺激, 採取諸如前後晃動或搖頭晃腦的辦法。 或者, 他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睡覺。 如果睡覺和自我刺激能幫助他減少不適, 這種行為方式就會被固定下來。 從而逐漸產生一種變得內向回避現實的習性。 由於嬰兒沒有學會向人們尋求幫助, 這種性格延續到成年就會造成人的精神分裂現象。

2.小兒發生夜間哭鬧, 首先要分析原因, 有意識地進行訓練, 改變他的黑白顛倒現象, 把喝水、換尿布、吃魚肝油和鈣片等事, 儘量集中在白天, 白天不要吃得太飽, 寧可少吃多餐, 使小兒因饑餓而醒來。 同時, 白天可以輕輕彈彈或抓小兒足底, 或逗逗他, 讓他笑幾聲, 做深呼吸, 干擾他睡眠。 這樣, 就可以促使小兒白天少睡, 逐漸建立起白天醒, 夜間睡的習慣。

寶寶哭鬧的原因

1.吃:

哭鬧經常發生在餵奶後1~2小時, 往往由於母乳不充足、孩子饑餓所造成。

2.喝:

但有時天氣太熱, 或室內溫度太高或濕度過低, 孩子可能需要較多水分, 所以有時孩子哭鬧可能是因為渴了。

3.拉撒:

孩子一哭鬧, 首先看看孩子有沒有拉撒。 有的孩子小便前或小便後哭鬧, 家長應該加以重視。 小嬰兒的泌尿系感染症狀常比較隱匿, 易被忽略, 排尿前後哭鬧是其症狀之一。

4.睡:

孩子困倦時易哭鬧, 尤其是想睡覺而外界環境比較嘈雜吵鬧時孩子容易哭鬧, 此時應在相對安靜的地方抱著孩子儘快哄孩子睡著。

5.環境:

室溫過高, 孩子穿著過多常引起孩子哭鬧。 觀察皮膚是否乾燥光滑, 如發潮, 則可能是穿的太多了。

6.腸絞痛:

腸絞痛多發生在出生後2~3周, 3~4周後發生明顯減少, 病情常呈突然發生, 嚴重哭鬧為主, 可持續2~3小時, 基本上都可以自行緩解。 雖無器質性疾病, 但寶寶哭鬧時間長且重, 家長不好甄別, 常需要到醫院由醫生判斷。

7.腸套疊:

高發年齡段在5個月—1歲半之間。 主要症狀為:腹痛、嘔吐、果醬樣大便。 嬰兒不能訴說, 其腹痛常表現為劇烈的哭鬧, 煩躁不安, 哭鬧短暫停歇後再次發生, 不斷加重, 隨後出現嘔吐、果醬樣大便。 孩子常常哭的撕心裂肺, 與普通家常哭鬧很不相同。 在醫院, 一旦懷疑是腸套疊, B超常可做快速而明確的診斷, 診斷後可在超聲波的直視下以溫生理食鹽水灌腸, 使腸套疊復原。

8.感染性疾病:

此類疾病一般不僅只有哭鬧, 還有發熱、咳嗽、流涕或嘔吐腹瀉等症狀。 孩子哭鬧, 大人心焦, 先循著這個脈絡逐漸排除, 大都還是能找到哭鬧的緣由的。 如心理沒底, 還是交給醫生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