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幾種食物讓血管“抽筋”

78歲的李大爺患高血壓、冠心病好多年了。 前幾天天氣較熱, 為解渴, 他一口氣吃下了半個冰西瓜, 隨後突然感覺胸前區劇烈疼痛, 大汗淋漓。 家人發現後, 立即送老人到醫院。 經檢查診斷, 李大爺是突發急性心肌梗死, 差點沒搶救過來。

一般人都知道, 大的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 會導致心梗猝死。 但實際上, 臨床上發現, 血管堵到30%~50%的時候最容易引發猝死, 原因可能是血管“抽筋”(即痙攣)導致的斑塊破裂。 即使冠狀動脈痙攣沒有造成斑塊破裂或形成血栓, 當痙攣持續超過30分鐘沒有得到緩解時, 也會出現心梗,

甚至惡性心律失常, 引發猝死。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湯成春告訴《生命時報》, 心血管痙攣常常在安靜休息時或半夜、清晨時段發生, 易出現短暫性的胸悶、胸痛。 發病時, 因心血管內壁異常收縮, 造成血管腔狹窄、血流不通, 心肌因而缺氧, 表現出來的症狀就和心梗一樣, 嚴重時可能猝死。

專家介紹, 造成心臟血管痙攣的風險包括壓力過大、過勞、氣溫驟降、抽煙、喝酒、濫用藥物或食用過多低溫食物等。 對前面的一些危險因素, 血管不好的人通常會加以防範, 但食用過多低溫食物常被忽視, 這樣會引起頭部血管痙攣等。 尤其夏天, 剛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食品溫度一般都在-6℃以下, 而口腔溫度在37℃左右,

溫差懸殊。 若快速進食, 會強烈刺激口腔黏膜, 反射性地引起頭部血管痙攣, 產生頭暈、頭痛、噁心等一系列症狀。 另外, 胃、腸在受到較強的低溫刺激後, 血管會驟然收縮變細, 誘發上腹陣發性絞痛和嘔吐等症狀, 稱為“冰箱性胃炎”。

除了低溫飲食, 還有些刺激性飲食也容易讓血管“抽筋”, 如濃茶、濃咖啡、酒精、辣椒等, 有冠心病史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每個人對辣椒的耐受程度不同, 不要輕易嘗試自己可能接受不了的辛辣食物。 酒精、咖啡因攝入到一定量時, 會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 出現血壓一過性下降, 心臟加快收縮頻率及強度, 也可能誘發血管痙攣。 因此, 飲酒要適度, 也不宜過量攝入濃咖啡、功能型飲料等。

不少人認為, 只有寒冷的冬季才是冠心病的高發季節。

其實不然, 炎炎夏日, 冠心病, 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並不少見。 專家提醒廣大讀者, 夏季避免心臟血管痙攣,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飲食中不要攝取過多膽固醇;早戒煙, 避免高危因素;每天保持規律的運動;吹空調要有節制;少吃過涼食物。 (崔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