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空調變溫”要因人而異

眾所周知,夏季使用空調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室內的空氣溫度,從而使人體保持一種舒適和健康的狀態。舒適本身就是一種主體感受,因人而異。空調降溫對健康的影響,其實也因人而異。

夏季使用空調時,室內的溫度大大低於外面的溫度,有些人長時間呆在空調環境裡,一旦脫離室內,生理上就會出現強烈不適,從而出現頭暈、頭痛、面部神經痛、胸悶、腰肢疼痛無力、全身發冷以及細菌性感染所導致的一系列病症。這就是通常說的“空調病”。顯然,要消除和減輕這種“空調病”,就必須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能力。

怎樣才能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抵抗和適應能力?醫療氣象學家通過試驗,得出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在居室內保持一種“溫度變化”,以“多變”應“突變”,從而鍛煉人的抗“變”能力。從這個角度上說,夏季合理使用空調,本身就是一種保健措施,因為手握空調遙控器,室內的溫度變化就在人的掌控之中。怎樣才能合理地進行“空調變溫”呢?這當然也要因人而異。

對健康人群來說,不要使室內一直保持恒溫或“准恒溫”,而要經常升高和降低室內的溫度,使室溫一直處在一種變化狀態。當然,剛開始利用空調進行這種調節時,整個居室的溫度變化幅度應控制在3℃-5℃,半個月後,幅度可逐漸提高到6℃-10℃。溫度變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穩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調節以1℃-2℃為宜)。同時也要經常對室內進行自然調節(即所謂的“空氣浴”),通過開閉門窗,讓室外空氣和陽光進入室內。這樣,在變化溫度的同時,常常也伴有濕度、陽光和空氣流動(風)的變化,這些“微氣候”變化無疑對身體健康都是有益處的。

對於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病患者來說,“空調變溫”的幅度應控制在3℃以內,也可以直接使用空調的“准恒溫”,這其實也是有溫度變化的,只不過溫度變化幅度很小,一般都在2℃以內。為什麼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病患者不適宜大幅的“空調變溫”呢?這是有研究佐證的。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統計了美國135個城市中65歲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在21年中的醫療保險記錄。同時統計了這135個城市在這些年中夏季的溫度,計算出溫度的標準差,標準差越大表示溫度波動越大。結果發現,標準差每改變1℃,可使糖尿病死亡率增加4%,使冠心病患者死亡增3.8%,使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死亡增3.7%,使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增2.8%。當然,這些死亡記錄可能都伴有複雜的偶然的原因,但至少說明,慢性病患者不適宜在溫度變化較大的居室生活。所以,對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病患者來說,夏季使用空調,不僅“變溫”不能太大,溫度設置也不宜低於28℃,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室內外的溫度差,這對正常人群是減輕“空調病”症狀的小問題,而對老年人或一些慢性病患者,則是降低死亡風險的大問題。

文/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