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專家:形形色色“養生經” 老人小心“被忽悠”

“參加免費專家義診, 結果藥品花費1萬多元”“被稱作"神醫"的專家連行醫資格證都沒有”“購買3萬元的保健品就可以受邀到大會堂開會, 結果連門都沒進去。 ”北京市懷柔區法院法官趙華軍告訴記者, 近年來, 打著“養生保健”的旗號, 實則欺騙老人高額購買假藥劣藥或普通保健品的事件在多地頻頻發生。

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 老年人消費占了50%以上。 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品存在誇大功效的現象。

趙華軍說, 儘管媒體關於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報導屢見不鮮, 但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

因此, 揭穿保健騙局, 學會慧眼識騙, 已成為老年人的必修課。

免費體驗, 感受“溫情”的背後

早就退休的謝大媽最近突然特別忙。 早上起床匆匆吃完早飯, 就急忙趕到社區一家新開張的保健品店裡, 參加“免費理療體驗”活動。

一進門, 一位年輕的小姑娘就迎上來, 一邊攙著謝大媽, 一邊殷勤地問候:“謝媽媽來了, 您今天可真早啊。 身體感覺怎麼樣啊?您今天的氣色看起來可是好多了。 脖子不疼了吧?晚上睡得不錯吧……”幾句話說得謝大媽心花怒放, 好像真的年輕了幾歲。

謝大媽一邊跟小姑娘聊天, 一邊走到一張保健床前坐了下來。 小姑娘細緻地照顧謝大媽躺下後, 自己也坐了下來, 陪她嘮起了家常。

有幾天謝大媽因為有點感冒, 沒到店裡, 小姑娘還關切地打電話, 問她是不是不舒服了, 幾天不見挺擔心, 搞得謝大媽非常感動。

謝大媽的兩個孩子都已成家, 整天忙得不可開交, 這些情況謝大媽都跟小姑娘說過。 小姑娘嘴甜又乖巧, 勸導謝大媽想開些, 有事沒事常來店裡坐坐。 這樣慢慢地, 謝大媽就把這個小姑娘當成了親閨女一樣疼, 而小姑娘也勤快地叫著“謝媽媽”。

“免費體驗”了半個月的時間, 謝大媽覺得通過自己每天的親身感受, 身體的確比以前硬朗多了。 自己原本根本不信的這種理療床, 看來還真的挺管用。 於是, 她不顧家人的反對, 花了近兩萬元買了一張理療床。 家裡人為此好幾次跟她爭執, 但是老太太執意要買床,

還一再聲明是用自己的錢買的, 言下之意覺得兒女反對就是害怕花錢。 家裡人擔心惹她生氣會影響身體, 於是只好由她去。

家人原本以為花了錢買個消停也就沒事了。 沒想到, 謝大媽買完床還是每天按時到店裡去“報到”。 過兩天, 就拿回來一堆黑色的小石頭, 說是有磁性, 泡水喝就能防癌, 是國外專家最新研究的成果。 這次, 謝大媽又花了3800元。

有專家指出, 這其實是商家針對老年人的心理, 用免費體驗來吸引老人參與。 在行銷過程中, 針對老人希望被關心、被尊重、被重視甚至被崇拜的心理, 安排專人展開的“情感行銷”, 滿足老人希望找到健康、社交和自我的心理需求。 實際上這些產品有很多是不合格品, 或者存在誇大事實的宣傳,

甚至被多次查處過。

十大忽悠, 步步陷阱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老年人保健意識逐步增強。 一些商家趁機極盡所能針對老人進行包裝推銷, 一些老人相信了商家的“權威”和“誠信”, 殊不知前面是一個“忽悠陷阱”。

法官趙華軍總結出“十大騙術”:

忽悠一:免費贈品。 很多兜售老年人保健品的商家用“免費試用”做幌子, 而大多數老年人是通過健康講座或免費體驗與保健品接觸的。

忽悠二:名醫會診。 在住宅社區、早市或公園, 先以名醫義診的形式開展諮詢或體檢活動, “名醫”把脈診斷後, 無中生有或有意誇大老年人身體的健康隱患, 借機推銷藥品、保健品或醫療器械。

忽悠三:專家洗腦。 通過發傳單、免費送藥等形式吸引老人聽“權威專家”開展“保健知識免費講座”,

隨後通過各種“免費”活動, 騙他們高價購買公司各種保健食品。

忽悠四:溫情攻勢。 在推銷中, 根據老年人的心理投其所好, 親密稱呼來參加活動的老人為“爸爸”“媽媽”, 拉近感情距離。 有的還天天上門陪老人說話, 幫忙做家務等。 老年人享受了別人的服務, 同時受心理暗示作用, 相信產品被“放大”的功效。

忽悠五:狐假虎威。 拉出中外名人食用某保健品的事例證明保健功效, 或者在宣傳單上印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醫師協會、中國保健協會、國家著名醫院名號等字樣, 或者自稱是著名醫藥企業授權等, 拉大旗, 騙取老年人信任。

忽悠六:旅遊參會。 以購買一定數額產品後, 受邀到國內外旅遊或參加權威頂級的養生論壇為藉口,

吸引老人累計甚至超前購買數萬元的保健品。

忽悠七:鼓吹療效。 正規保健品都有國家批准的功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療時的輔助作用, 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而不法商販大肆宣傳療效, 誇其產品神乎其神, 甚至“包治百病”。

忽悠八:進口、專利、高科技。 打著“進口、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的旗號, 吸引老年消費者。 有意誇大宣傳, 將普通商品, 甚至廉價的中草藥宣傳成高科技或綠色環保商品。

忽悠九:投資保健品, 給予高回報。 一些不良商人把目光盯向了老人的養老金, 承諾購買一定的保健品, 可按天或按月給予老人高回報, 將老人的錢收集到手裡然後拿出去搞投資。 這實際上為非法集資,一旦投資失敗老人可能血本無歸。

忽悠十:步步設套,“走為上計”。第一天辦免費講座,並贈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銷某低價物品,稱回家試用,可退貨退錢;第三天如期退貨退錢,並推銷另一高價物品,一般幾百元,仍承諾退款;第四天“走人”。還有些利用“積分”“會員卡”“儲蓄卡”“關愛卡”“驚喜卡”等,巧設連環套,待成功釣魚騙取錢財後,就迅速逃之夭夭。

查而難禁,多重原因

實際上,以銷售保健品、保健器材為名,詐騙他人錢財的行為,一直是執法機關打擊的對象。各地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公安局查處過多起類似事件,但這些不法團夥和商人長期作案,流動性強,想方設法試圖躲過執法機關的檢查。

趙華軍分析說,這類詐騙現象查而不禁有以下幾重原因:

第一,老年人的防護意識薄弱,對詐騙手段瞭解不夠。老年人由於年齡增大,身體健康成為首要問題。同時由於接觸到的外界資訊相對較少,對新出現的事物不很瞭解,特別是對保健品和藥品的性質、流通和效果等缺乏認知。一些商家就乘虛而入,在給予少數甜頭之後,引誘老年人上鉤。

第二,不良商家的騙術不斷翻新,花樣很多。現在利用保健品詐騙錢財的形式越來越隱蔽,很多都是採取多種詐騙手段,組成連環套,有些大打感情牌、心理牌,有的則以慈善、惠民等旗號進行包裝和行銷,還有些只是現場講解宣傳,無產品實貨,會後郵寄送貨上門等。

第三,詐騙行為採取流動作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策略造成查處困難。

第四,相關部門對此類行為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保健品的品質和銷售比較混亂,特別是部分商家打著藥品的擦邊球,在公園、街頭、商鋪、寫字樓等地方進行虛假宣傳,而這些行為往往需要食品藥品監督、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門形成合力才能根治,監管不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趙華軍提醒消費者,要擦亮眼睛,謹防打著保健品的幌子進行詐騙的行徑。

首先,提醒老人有病去正規醫院治療。即使因為生病或受到病痛折磨,情緒低沉,也要盡可能相信正規的醫院和藥店,而非各類“神醫”“遊醫”或商家的鼓吹。

其次,理性對待商家的保健品促銷活動。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到正規商場或商店購買,注意查看銷售商家有無營業執照和相關資質。碰到涉嫌虛假宣傳兜售保健品的情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再次,作為子女,也應該“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子女及晚輩應該多抽時間陪老人,多與老人溝通,引導他們更多參加有益健康的娛樂活動,避免他們病急亂投醫。

這實際上為非法集資,一旦投資失敗老人可能血本無歸。

忽悠十:步步設套,“走為上計”。第一天辦免費講座,並贈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銷某低價物品,稱回家試用,可退貨退錢;第三天如期退貨退錢,並推銷另一高價物品,一般幾百元,仍承諾退款;第四天“走人”。還有些利用“積分”“會員卡”“儲蓄卡”“關愛卡”“驚喜卡”等,巧設連環套,待成功釣魚騙取錢財後,就迅速逃之夭夭。

查而難禁,多重原因

實際上,以銷售保健品、保健器材為名,詐騙他人錢財的行為,一直是執法機關打擊的對象。各地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公安局查處過多起類似事件,但這些不法團夥和商人長期作案,流動性強,想方設法試圖躲過執法機關的檢查。

趙華軍分析說,這類詐騙現象查而不禁有以下幾重原因:

第一,老年人的防護意識薄弱,對詐騙手段瞭解不夠。老年人由於年齡增大,身體健康成為首要問題。同時由於接觸到的外界資訊相對較少,對新出現的事物不很瞭解,特別是對保健品和藥品的性質、流通和效果等缺乏認知。一些商家就乘虛而入,在給予少數甜頭之後,引誘老年人上鉤。

第二,不良商家的騙術不斷翻新,花樣很多。現在利用保健品詐騙錢財的形式越來越隱蔽,很多都是採取多種詐騙手段,組成連環套,有些大打感情牌、心理牌,有的則以慈善、惠民等旗號進行包裝和行銷,還有些只是現場講解宣傳,無產品實貨,會後郵寄送貨上門等。

第三,詐騙行為採取流動作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策略造成查處困難。

第四,相關部門對此類行為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保健品的品質和銷售比較混亂,特別是部分商家打著藥品的擦邊球,在公園、街頭、商鋪、寫字樓等地方進行虛假宣傳,而這些行為往往需要食品藥品監督、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門形成合力才能根治,監管不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趙華軍提醒消費者,要擦亮眼睛,謹防打著保健品的幌子進行詐騙的行徑。

首先,提醒老人有病去正規醫院治療。即使因為生病或受到病痛折磨,情緒低沉,也要盡可能相信正規的醫院和藥店,而非各類“神醫”“遊醫”或商家的鼓吹。

其次,理性對待商家的保健品促銷活動。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到正規商場或商店購買,注意查看銷售商家有無營業執照和相關資質。碰到涉嫌虛假宣傳兜售保健品的情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再次,作為子女,也應該“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子女及晚輩應該多抽時間陪老人,多與老人溝通,引導他們更多參加有益健康的娛樂活動,避免他們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