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庄子如何养生 道家的养生观点

顺应自然的道家养神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 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 “贵身”是老庄道家的重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存天地之间, 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 身体是人的根本, 人应该像重视大患一样重视身体。 他说:“吾所以有大患, 为吾有身。 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庄子反复强调, 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然, “不悦生, 不恶死”, 生而无乐, 死而无悲, 不以生死为念。 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通。 庄子说:“生也死之徒, 死也生之始, 孰知其纪!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 吾又何患!”又说:“死生, 命也;其有夜旦之常, 天地。 人之有所不得与, 皆物之情也。 ”庄子对死亡持自然态度, 让人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宿, 无怨无悔地接受下来,

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 “死, 无君于上, 无臣于下, 亦无四时之事, 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虽南面王乐, 不能过也。 ”日中则仄, 月满则亏, 物壮则老, 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 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安然面对死亡。 死不过是摆脱了人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 自由自在、任意逍遥, 是最惬意不过的了, 故而人们应当生时安生、死时安死。 这种将生死纳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观, 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十分豁达与超然, 但是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 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死于首阳山下, 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 他们虽然死亡的原因不同,

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就是戕害自己的生命。 所以后来《淮南子》就说, 追求富贵虽然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让你左手握着天下之图, 右手割破自己的喉咙, 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会那么做的。 所以“生尊于天下也”, 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能得道。

道家重视精神养生, 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 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认为以平等的心胸对待万物, 天地万物都存有平等的价值。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虚静。 老子主张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无为自然, 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的养神主张。 《老子·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 从而开创了中华养生学的“静神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