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天麻治頭痛食療功效大全

天麻功效
天麻, 又名鬼督郵、明天麻、水洋芋、赤箭, 為蘭科植物的乾燥塊莖。 主產于四川、雲南、湖北、陝西、貴州等省。 東北及華北各地亦產。
外形 天麻呈長橢圓形, 略扁, 皺縮或稍彎曲。 長5~13釐米, 寬2~6釐米, 厚1~3釐米。 頂端有殘留莖基或紅棕色乾枯的芽孢, 習稱“鸚哥嘴”, 亦稱“紅小辮”。 另一端有自母天麻脫落後的圓臍形疤痕, 習稱“臍疤”。 表面淡白色至淡黃棕色, 有縱皺紋, 具環節, 有點狀突起, 節上常有膜質鱗葉。 質堅實, 不易折斷, 斷面平坦, 半透明, 角質樣, 黃白色至淡棕色。
分類 堅實沉重、有“鸚哥嘴”、斷面明亮、無空心者為“冬麻”,

質佳;質地輕泡、有殘留莖基, 斷面色晦暗, 空心者為“春麻”, 質次。
飲片 在中藥材市場所出現的天麻有的為橫切片。 橫切薄片呈不規則腎形、橢圓形, 外皮淡黃或淡棕色, 質堅實。 切面為類白色或淡黃色、光亮、半透明、角質狀, 有時中空, 質脆易折斷。 氣味同原藥材, 味甘。
◆真假天麻的鑒別
市面上常有人兜售天麻, 但偽品很多, 主要有以下幾種:商陸的塊根(表皮粗糙, 久嚼麻舌);紫茉莉根(斷面不平坦, 味淡有刺喉感);大麗花(菊)根(斷面類白色, 有臭氣, 味淡);羽列蟹甲草根(表面灰棕色、半透明、環節明顯);土豆(較光滑, 有縱皺紋及淺溝紋, 底部無圓形疤痕)。
這些偽品沒有天麻的功用, 有的甚至有毒, 如商陸。 從外形看, 它們與正品天麻的最大區別點有3個方面:一無點狀斑痕組成的橫環紋,
二無“鸚哥嘴”, 三無“肚臍眼”。 另外, 正品天麻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略平坦;味微苦而甜, 嚼之發脆而帶粘性;隔水蒸後, 有馬尿樣的氣味。
◆保存
天麻宜置壇內密封, 於乾燥通風處保存, 並經常翻曬, 以防黴蛀。 如發現黴變, 可用溫水刷淨、曬乾或烘乾。
◆野生天麻與人工栽培天麻
試驗表明, 兩者所含成分大致相同, 品質相當;有試驗發現, 人工栽培天麻的藥性在某些方面還勝過野生天麻。
◆天麻的加工方法
新鮮天麻, 經過洗滌後可以食用;若要久存, 就要及時加工, 否則久放會影響品質。
新鮮天麻的加工, 常用的方法是蒸籠法, 即用蒸籠來蒸制天麻。 此法加工的天麻色澤鮮豔, 品質最好。 具體方法是,
將天麻用清水洗淨表皮泥沙, 擦去表皮上的膜衣和黑跡, 再用清水洗淨, 分大、中、小三級分別放進籠內蒸10~20分鐘, 小的時間要短, 大的時間稍長, 以蒸透無白心為度。
天麻善治風邪引起的頭痛、頭暈
天麻的籽很小, 用肉眼根本看不見, 所以古人說“凡人無法能栽種”。 當然, 這種說法後來被菌種專家推翻。 菌種專家研究了天麻生長的環境, 用環密栽培天麻獲得成功, 使這一山間“神藥”變成了人工栽種植物, 其使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

天麻味甘性平。 中醫認為甘入脾, 脾在五行屬土, 土能勝濕, 因此, 天麻的作用之一是去除脾之濕氣。 天麻“入肝經氣分”, 肝屬木, 在自然界為“風”, 因此天麻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治“風”。 風邪的特點是善行而數變,

並且風邪可以其它邪氣侵犯人體, 如風濕、風寒、風熱等。 經過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證明, 天麻既可以治療內風, 也可以治療外風。
治內風引起的頭痛、頭暈 內風指的是肝風。 肝風上擾, 腦竅不利, 可以出現頭暈、頭痛、頸項不適、舌質淡紅、舌苔白或黃、脈弦。 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 肝風挾濕上擾, 出現頭暈、頭重、頭脹、頸項酸痛、肢體困重、噁心納呆、口幹不想飲水、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可以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肝風化熱, 肝火上炎則會出現頭痛、頭暈、煩躁不安、肢體震顫、失眠、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可以用鎮肝熄風湯治療。
治外風引起的頭痛、頭暈 一般外感風邪後頭痛, 常發生在枕部或在太陽穴, 單側或雙側, 有時限於頭皮,
但痛處不定, 肢體酸楚, 舌質紅、苔或白或黃, 風挾寒或挾熱, 脈弦緊或弦數。 治療外風最好的藥物不是天麻, 而是川芎、蔓荊子、防風等解表類藥物, 因此, 可以用解表藥配以天麻來治療外風頭痛。
可見, 天麻並非治療頭痛之良藥, 而是治“風”之良藥, 只有根據天麻的藥性用藥, 才能恰當準確, 不能見到頭痛、頭暈就用天麻。
天麻的多種新用途

現代研究發現, 天麻的塊莖含天麻素、香莢蘭醇、香莢蘭醛、維生素 A 、琥珀酸、甙類、天麻多糖、結晶性中性物質及微量生物鹼、黏液質。 天麻素和天麻多糖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天麻素可調節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過程, 產生鎮靜、安眠和鎮痛作用。
天麻與其它藥物組成的複方製劑, 如天麻蜜環菌片、天麻杜仲膠囊、複方天麻膠囊、天麻丸等,
可用來治療高血壓、動脈硬化、耳源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風、風濕性腰腿關節疼痛、抽搐等。
天麻最好配伍而用
《本草衍義》說:“天麻須別藥相佐使, 然後見其功。 ”天麻歸肝經, 常用於熱極生風和肝風內動諸證, 有“定風神藥”之美譽。 但從古至今, 天麻很少單獨使用, 良好的配伍往往能讓其發揮特殊功效。 與天麻配伍的藥很多, 根據醫治的疾病不同而不同, 最常見的當屬鉤藤、人參、白術、牛膝等。
1.用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驚癇抽搐。 治小兒急驚風, 可與羚羊角、鉤藤、全蠍等息風止痙藥配伍, 如鉤藤飲子;治小兒脾虛慢驚, 則與人參、白術、白僵蠶等補脾息風藥配伍, 如醒脾丸;治破傷風痙攣抽搐、角弓反張, 常與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等祛風止痙藥配伍,如玉真散。
2.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平肝潛陽的藥同用,如天麻鉤藤湯;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常與半夏、白術、茯苓等健脾燥濕化痰藥同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3.用於肢麻痙攣抽搐、風濕痹痛。治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證,常與川芎同用,如天麻丸;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風濕藥同用,如秦艽天麻湯。
天麻不是補品
由於天麻對頭痛、眩暈等疾病效果顯著,故常被人當成“補品”,不管自己是否有適應證,都盲目應用。其實,這種認識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天麻有它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服用時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注意事項。
◆禁忌證
《本經逢原》雲:“天麻性雖不燥,畢竟風劑,若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幹便閉者,不可妄用。”清代名醫吳儀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由此可看出,有兩種情況不能用天麻,一種是氣血虧虛之人,一種是火熱毒邪為病者。
因此,凡患者見津液衰少、舌幹口燥、咽幹、便秘、虛損以及經脈失養等屬血虛陰虛的眩暈和頭痛者,均須慎用天麻。即使是針對肝陽上亢、痰阻經絡等實證時,使用天麻也要詳審病情,把握病機,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
中醫認為,藥物是用來糾正陰陽氣血之偏的,如果沒有機體之偏,就不能用藥,否則無益。所以,不能隨隨便便用藥。
◇ 個別人對天麻過敏
有的人對天麻過敏,服用天麻或天麻製劑後會出現頭暈、噁心、胸悶、皮疹、瘙癢等,個別會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甚至脫髮等現象。若出現天麻過敏,必須立即停止使用,並應用抗過敏藥物。
◇ 久服天麻無益
《本草綱目》雲:“久服天麻,遍身發出紅丹。”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不可隨意久用。
天麻的吃法
天麻有許多食療方。但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


>>經典食療方
◆天麻山藥燉乳鴿
材料:鮮天麻、鮮山藥、蔥白段各100克,乳鴿4只,生薑片25克,料酒35克,精鹽10克。
烹製方法:上述藥料加水用大火燒開,撇去表面浮沫後,小火燉60分鐘,加入精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補肝益腎、健脾益胃、補氣益肺、滋腎固精。可治療病後虛弱、陽痿早洩、消渴、婦女血虛、月經不調、頭痛、眩暈等證。
◆天麻鴨子
材料:鮮天麻100克,枸杞子15克,母鴨1只。
烹製方法:將鴨宰殺,去毛及內臟,與天麻、枸杞子共燉。鴨子熟後,加入食鹽、味精等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于陰虛陽亢、先兆流產、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乾等證。

◆天麻燉甲魚
材料:甲魚1只(約450克),天麻片15克,調料適量。
烹製方法:用沸水將甲魚稍燙一下後,刮去表面泥膜,挖淨體內黃油。用甲魚膽在甲魚殼背上塗1圈,腹向上置於容器中,再將天麻片、蔥、薑覆蓋其上,加黃酒適量蓋好,隔水燉1.5~2小時即可。
功效: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散淤。適用於高血壓、肝炎出現肝陽上亢、血淤等證者。
◆天麻竹瀝粥
材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竹瀝30克,白糖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分2次服用。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化痰。適用於肝風痰熱等證。
◆天麻魚頭煲
材料:鰱魚頭 500克,天麻35克,茯苓20克,枸杞子10克,薑5克,鹽3克,胡椒粉1克 。
烹製方法:魚頭去鰓,從中間劈開剁成塊,用水沖洗乾淨,焯一下水;天麻片、茯苓、枸杞子分別用水洗淨;將焯好的魚頭及天麻片、茯苓、薑片放入砂煲內,加入雞湯後,用大火燒開,撇去表面浮沫;再放入枸杞子蓋好,改用小火煲1小時左右,放鹽、味精、胡椒粉調好口味即成。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于陰虛陽亢、先兆流產出現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幹者。


>>天麻酒3方
◇ 方1
方藥:天麻15克,蘄蛇12克,羌活、五加皮、秦艽、當歸各6克,紅花9克,防風3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將以上8味藥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關節疼痛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30~60毫升,每日2次。
◇ 方2
原料:天麻、牛膝、制附子、杜仲各6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將4味藥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備用。
功效:祛風通絡、溫腎壯腰。
主治:婦人風痹、半身不遂。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5~10毫升,每日2~3次。
◇ 方3
原料:天麻、人參、牛膝各30克,炙黃芪60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備一隻潔淨紗布袋、一隻裝酒容器。先將人參、天麻、牛膝、炙黃芪研碎為粗粉,裝入紗布袋,紮緊袋口。再放入盛有白酒的容器浸泡。半個月左右,將其取出壓榨留汁液。再將汁液與藥酒混合,靜置後過濾。最後裝瓶貯備即可。風濕痹痛患者,可以適量在配方中加入羌活、獨活、桂枝各10克。
功效:補氣益脾,舒活筋脈。適用於氣虛血少、肢體麻木、關節疼痛和病後體弱者。
用法:每日服用2~3次,每次服用10毫升。孕婦忌用。
注:以上是比較常見的配方。有需要者宜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隨證加減藥味,治療效果會更理想。

常與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等祛風止痙藥配伍,如玉真散。
2.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平肝潛陽的藥同用,如天麻鉤藤湯;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常與半夏、白術、茯苓等健脾燥濕化痰藥同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3.用於肢麻痙攣抽搐、風濕痹痛。治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證,常與川芎同用,如天麻丸;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風濕藥同用,如秦艽天麻湯。
天麻不是補品
由於天麻對頭痛、眩暈等疾病效果顯著,故常被人當成“補品”,不管自己是否有適應證,都盲目應用。其實,這種認識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天麻有它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服用時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注意事項。
◆禁忌證
《本經逢原》雲:“天麻性雖不燥,畢竟風劑,若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幹便閉者,不可妄用。”清代名醫吳儀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由此可看出,有兩種情況不能用天麻,一種是氣血虧虛之人,一種是火熱毒邪為病者。
因此,凡患者見津液衰少、舌幹口燥、咽幹、便秘、虛損以及經脈失養等屬血虛陰虛的眩暈和頭痛者,均須慎用天麻。即使是針對肝陽上亢、痰阻經絡等實證時,使用天麻也要詳審病情,把握病機,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
中醫認為,藥物是用來糾正陰陽氣血之偏的,如果沒有機體之偏,就不能用藥,否則無益。所以,不能隨隨便便用藥。
◇ 個別人對天麻過敏
有的人對天麻過敏,服用天麻或天麻製劑後會出現頭暈、噁心、胸悶、皮疹、瘙癢等,個別會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甚至脫髮等現象。若出現天麻過敏,必須立即停止使用,並應用抗過敏藥物。
◇ 久服天麻無益
《本草綱目》雲:“久服天麻,遍身發出紅丹。”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不可隨意久用。
天麻的吃法
天麻有許多食療方。但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


>>經典食療方
◆天麻山藥燉乳鴿
材料:鮮天麻、鮮山藥、蔥白段各100克,乳鴿4只,生薑片25克,料酒35克,精鹽10克。
烹製方法:上述藥料加水用大火燒開,撇去表面浮沫後,小火燉60分鐘,加入精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補肝益腎、健脾益胃、補氣益肺、滋腎固精。可治療病後虛弱、陽痿早洩、消渴、婦女血虛、月經不調、頭痛、眩暈等證。
◆天麻鴨子
材料:鮮天麻100克,枸杞子15克,母鴨1只。
烹製方法:將鴨宰殺,去毛及內臟,與天麻、枸杞子共燉。鴨子熟後,加入食鹽、味精等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于陰虛陽亢、先兆流產、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乾等證。

◆天麻燉甲魚
材料:甲魚1只(約450克),天麻片15克,調料適量。
烹製方法:用沸水將甲魚稍燙一下後,刮去表面泥膜,挖淨體內黃油。用甲魚膽在甲魚殼背上塗1圈,腹向上置於容器中,再將天麻片、蔥、薑覆蓋其上,加黃酒適量蓋好,隔水燉1.5~2小時即可。
功效: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散淤。適用於高血壓、肝炎出現肝陽上亢、血淤等證者。
◆天麻竹瀝粥
材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竹瀝30克,白糖適量。
烹製方法:將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分2次服用。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化痰。適用於肝風痰熱等證。
◆天麻魚頭煲
材料:鰱魚頭 500克,天麻35克,茯苓20克,枸杞子10克,薑5克,鹽3克,胡椒粉1克 。
烹製方法:魚頭去鰓,從中間劈開剁成塊,用水沖洗乾淨,焯一下水;天麻片、茯苓、枸杞子分別用水洗淨;將焯好的魚頭及天麻片、茯苓、薑片放入砂煲內,加入雞湯後,用大火燒開,撇去表面浮沫;再放入枸杞子蓋好,改用小火煲1小時左右,放鹽、味精、胡椒粉調好口味即成。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于陰虛陽亢、先兆流產出現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幹者。


>>天麻酒3方
◇ 方1
方藥:天麻15克,蘄蛇12克,羌活、五加皮、秦艽、當歸各6克,紅花9克,防風3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將以上8味藥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祛風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關節疼痛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30~60毫升,每日2次。
◇ 方2
原料:天麻、牛膝、制附子、杜仲各6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將4味藥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備用。
功效:祛風通絡、溫腎壯腰。
主治:婦人風痹、半身不遂。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5~10毫升,每日2~3次。
◇ 方3
原料:天麻、人參、牛膝各30克,炙黃芪60克,白酒2000毫升。
制法:備一隻潔淨紗布袋、一隻裝酒容器。先將人參、天麻、牛膝、炙黃芪研碎為粗粉,裝入紗布袋,紮緊袋口。再放入盛有白酒的容器浸泡。半個月左右,將其取出壓榨留汁液。再將汁液與藥酒混合,靜置後過濾。最後裝瓶貯備即可。風濕痹痛患者,可以適量在配方中加入羌活、獨活、桂枝各10克。
功效:補氣益脾,舒活筋脈。適用於氣虛血少、肢體麻木、關節疼痛和病後體弱者。
用法:每日服用2~3次,每次服用10毫升。孕婦忌用。
注:以上是比較常見的配方。有需要者宜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隨證加減藥味,治療效果會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