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醫助身心傳統文化需弘揚健康之路

在平日的日常生活當中, 隨著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人們對於養生和保健這項工作看得是越來越重要。 於是, 各種管道發表的各種關於養生方面的文章也都隨之不斷的跟著來了, 大大小小的網站報導的, 各種所有的“專家, 學者”不斷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各式各樣的講座和大大小小的會議, 論壇也都在說著如何如何養生, 怎樣怎樣保健等等相關的問題。 那麼, 這其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當我們將這些源遠流長的中醫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時, 試圖將中醫作為健康的終生伴侶之時, 我們對其又是否有著足夠的瞭解呢?

在世界傳統醫藥日來臨之際, 和您一起“談中醫、論傳統”, 為您的健康之路建言獻策, 讓您的身心健康再添保障!

中醫診療誤區多, 端正心態是根本

誤區一

中醫食療進補人人適宜

古人講“民以食為天”, 食療, 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 在防病保健中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 在實際生活中, 對於食療問題往往存在誤區, 這次調查中就發現有21.1%的人認為“食療進補人人適宜”。 而實際上,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補, 食療方法需要因人而異, 因時而異。 為此, 專家補充說:“食療進補不能盲目”, 最好到正規中醫醫院諮詢相關中醫大夫辨別體質, 合理選擇膳食調理方案。

誤區二 吃中藥就不用吃西藥了

“西藥全是化學藥品, 毒副作用大, 不健康, 吃中藥就不用再吃西藥了。 ”調查中有18.5%的人士抱有這樣的觀點,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類似於哮喘、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西藥的效果比較直接,

中醫結合, 才能有較好療效。 專家提示:病情診治, 不能極端化。 中藥並非“全能”, 只能因病情而定、視體質而看, 要想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 就要瞭解病情, 針對病情而選擇恰當藥品, 不能盲目“鍾情”於中藥“一家之言”。

誤區三

看中醫一定要找祖傳中醫、老中醫

“看中醫就要找祖傳中醫、老中醫, 有經驗才能藥到病除。 ”調查中, 17.9%的人士如此認為。 一位白鬍子老頭、一個脈枕, 加上一塊“祖傳×代中醫”匾, 這就是大眾眼中的高境界中醫。 為此, 專家指出醫德、醫術、經驗是選擇好中醫的標準。 “好的中醫不一定是年齡大的中醫, 首先中醫藥看醫德, 醫術高超、醫德高尚就是好醫生, 不在於他年齡大小以及是否祖傳,

好的醫術才是中醫名氣的保證。 ”

中醫養生門道多, 適宜自身是關鍵

每天忙於各種瑣事的職場人士們, 在這乾燥漸冷的季節裡, 工作之外, 你是否瞭解一些養生小竅門呢?

總而言之, 中醫這門學問可以解答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問題, 並且會的了有效的治療。 相對而言, 它不僅僅可以治療身體上的小問題, 還不會讓身體產生一些負擔, 讓治療變得更加的直接和徹底。 隨著各種養生話題和方法的不斷增多, 慎重、嚴謹的選擇正當的養生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