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枇杷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Pí Pá Gēn

【英文名】Loquat Root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 洗淨泥土, 切片, 曬乾。

【原形態】枇杷 常綠小喬木, 高約10m。 小枝粗壯, 黃褐色, 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 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 長6-10mm, 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 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 長12-30cm, 寬3-9cm, 先端急尖或漸尖, 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 上部邊緣有疏鋸齒, 上面光亮、多皺, 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 側脈11-21對, 圓錐花序頂生, 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

萼片三角卵形, 外面有鏽色絨毛;花瓣白色, 長圓形或卵形, 長5-9mm, 寬4-6mm, 基部具爪, 有鏽色絨毛;雄蕊20, 花柱5, 離生, 柱頭頭狀, 無毛。 果實球形或長圓形, 直徑3-5cm, 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 球形或扁球形, 直徑1-1.5cm, 褐色, 光亮, 種皮紙質。 花期10-12月。 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栽種于村邊、平地或坡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根表面棕褐色, 較平, 無縱溝紋。 質堅韌, 不易折斷, 斷面不平整, 類白色。 氣清香, 味苦、澀。

【性味】苦;平;無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 下乳, 祛內濕。 主虛癆咳嗽;乳汁不通, 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30g, 鮮者120g。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鎮痛, 下乳。

2.《生草藥手冊》:治咳嗽、吐血傷症。

3.《四川中藥志》:治久年咳嗽, 療虛勞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