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土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Tǔ Jīnɡ Jiè

【別名】鵝腳草、紅澤蘭、天仙草、臭草、鉤蟲草、鴨腳草、香藜草、臭蒿、殺蟲芥、藜荊芥、臭藜霍、洋螞蟻草、虎骨香、蝨子草、狗咬(疒黃)、火油草、痱子草、殺蟲草、大本馬齒莧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果穗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採收和儲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 攤放在通風處, 或捆束懸掛陰乾, 避免日曬及雨淋。

【毒性】對肝腎也有毒性。

【炮製】除去雜質及根, 切細。

【性味】辛;苦;性微溫;大毒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活血消腫。 主鉤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頭蝨;皮膚濕疹;疥癬;風濕痹痛;經閉;痛經;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鮮品15~24g, 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荊芥油, 成人常用量0.8~1.2ml, 極量1.5ml, 兒童每歲0.05ml。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虛弱、營養不良者應慎用或減量。 小兒較成人敏感。 有腎、心及肝臟疾病或消化道潰瘍者禁用。 《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