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藏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Cánɡ Jīnɡ Ji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藏荊芥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peta angustifolia C.Y.Wu

【原形態】藏荊芥, 多年生草本, 高約60cm。 莖直立, 多分枝,

四棱形, 具細條紋, 被向下而近於捲曲的微柔毛。 葉對生;無柄;莖葉線狀披針形, 長2-4cm, 寬0.7-0.8cm, 先端急尖或鈍, 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 邊緣近全緣, 或疏生1-3對鋸齒, 兩面均具微柔毛及腺點;苞葉與莖葉同形, 略近於鑽形, 向上漸小, 短於輪傘花序, 全緣。 輪傘花充了腋生, 1-5花;苞片線形, 長5-10mm, 寬約1mm, 兩面被微柔毛;花梗被微柔毛;花萼管狀, 二唇形, 連齒在內長1.5cm, 管長8mm, 脈15, 明顯, 後3齒三角形, 前2齒下彎, 具硬刺尖;花冠藍色或紫色, 長2.5-3cm, 外面被微柔毛, 管筒長2-2.5cm, 冠簷二唇形, 上唇直伸, 先端2裂, 裂片達中部, 邊緣波狀, 下唇反卷, 3裂, 中裂片最大, 先端凹陷, 邊緣波狀;雄蕊4, 前對較短, 內藏, 後對較長, 花絲先端有極突出的附屬物, 花藥2室, 水準叉開。 小堅果長圓狀卵形, 先端圓, 具成叢柔毛。
花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0m以下的宅旁或灌叢中, 亦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性味】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息風止痙;消腫止痛。 主癲癇抽搐;創傷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