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竻莧菜的功效與作用

竻莧菜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Lè Xiàn Cài

【英文名】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福建民間草藥》), 野勒莧(《廣西中藥志》), 刺刺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莧科植物刺莧的根或全草。 夏、秋可采。

【原形態】

刺莧(《臺灣府志》)

多年生直立草本, 高30釐米至1米左右, 多分枝。 莖有時呈紅色, 下部光滑, 上部稍有毛。 葉互生;卵形或菱狀卵形, 長4~10釐米, 寬1~3釐米, 兩端漸狹, 全緣或微波狀, 中脈背面隆起, 先端有細刺;葉柄幾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腋有堅刺1對。 花單性, 雌花簇生於葉腋, 呈球狀;雄花集為頂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小, 綠色或綠白色,

刺毛狀苞片約與萼片同長成過之;萼片5;雄蕊5。 胞果近卵形, 蓋裂。 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佈】野生於荒地或圃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化學成份】根含黃酮甙、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性味】

甘, 寒。

①《嶺南采藥錄》:味甘, 性寒, 無毒。 ’

②《陸川本草》:味淡, 性寒。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 冷利, 無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 利濕, 解毒, 消腫。 治痢疾, 便血, 浮腫, 白帶, 膽結石, 瘰鬁, 痔瘡, 疔瘡, 喉痛, 蛇咬傷。

①《嶺南采藥錄》:取葉莖煎飲, 清熱解毒, 散血消腫, 治痢;煎水洗痔瘡, 消水腫;又搗爛以之擦血癬。 ’

②《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 殺蟲解毒。

③《陸川本草》:解熱毒, 消腫。 治濕熱浮腫, 暑天熱氣皮疹潰爛出水。

④《廣西中藥志》:清熱利濕, 利大小腸。 治痢疾, 大便出血及濕熱肚痛, 外用可搗爛敷瘡。

⑤《閩東本草》:治牙齦糜爛, 臁瘡出血, 癰疽廳癤, 腐蝕惡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錢(鮮者1~2兩)。 外用:煎水洗, 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

【注意】《廣西中藥志》: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痢疾:鮮刺莧根一兩, 紅糖半兩。 酌加水, 煎取半碗, 飯前服。 (《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婦女白帶:鮮刺莧根一至二兩。 水煎, 加些冰糖服。 (《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膽結石:鮮刺莧全草(綠莖較好)六兩, 豬小腸一段。 水煎服, 每日一劑, 連續服用。 (《福建中草藥》)

④治甲狀腺腫大:鮮野莧菜根和莖二兩, 豬肉二兩(或用冰糖五錢代之)。 水煎于飯後溫服, 日服兩次, 連續服十餘天。 婦女經期及孕婦忌服。

⑤治瘰鬁:鮮刺莧全草或鮮根莖二至三兩。 水煎調酒服。

⑥治濕疹:刺莧全草適量。 水煎, 加食鹽少許,

洗浴患處。 (④方以下出《福建中醫藥》(6):38, 1962)

⑦治痔瘡腫痛:鮮刺莧葉一握。 煎湯熏洗, 每日一、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癰疽疔癤:鮮刺莧葉適量, 調冬蜜搗爛敷貼, 日換一、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牙齦糜爛出血:刺莧燒灰, 研末擦。 (《閩東本草》)

⑩治咽喉痛:鮮刺莧根一兩五錢。 水煎服。 (《江西草藥》)

⑾治臁瘡:刺莧和桐油搗爛貼患處。 (《閩東本草》)

⑿治蛇咬傷:鮮刺莧全草二兩。 加水適量煎服。 另取葉一握, 以開水洗淨, 搗爛敷貼傷口。 (《福建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潰瘍病出血:新鮮竻莧菜根半斤, 洗淨切片, 加水煎熬3~4小時, 去渣濃縮成150~200毫升口服, 每天1劑。 治療18例, 痊癒15例(嘔吐咖啡色液停止, 大便轉黃, 潛血試驗陰性), 好轉2例(大便轉為棕色, 潛血試驗弱陽性), 無效1例。 治癒病例止血時間3天內1例,

4~6天4例, 7~13天10例。

【摘錄】《*辭典》